渴望的骚动——记我国最年轻的交响指挥刘志培

时间:2022-10-19 08:36:08

渴望的骚动——记我国最年轻的交响指挥刘志培

所谓指挥,一个宠大的交响乐队指挥,就是要向他的演奏家、听众以及那位不见面的作曲家,坦诚地阐述自己内心的一切感受,将那来自冥冥的艺术天堂的灵智之火,通过那根纤细的指挥棒,去开启人们至善至美的心境,去点燃人类爱的激情。刘志培在4岁那年,就有了这样一个朦胧的渴望。20年后,当他真正握住那支魔力无穷的指挥棒时,仍感到仿佛是在梦中……

是梦,也是现实。

北京音乐厅,这个国内所有的音乐艺术家无不希求能在此一展身手的最高艺术殿堂。1988年5月26日为我国音乐界最年轻的指挥之一,年仅24岁的刘志培敞开了高贵的大门。刘志培从童年时代萌生的渴望,从他迈进这扇大门的时刻起,开始成为现实。

这是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时刻,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专业的毕业汇报演出,他将指挥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完成[德]韦伯的歌剧《奥龙序曲》、[德]贝多芬的《bB大调第四交响曲》和[俄]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这三部风格迥异的大型作品。

台下一片漆黑,观众大多是特邀来的音乐界及评论界的专业人士。本来比较柔和的舞台灯光,在他眼里却分外耀眼刺目。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在公开演出场所去指挥一支真正的交响乐队;第一次在众多的同行专家面前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他不免有些慌乱。可当他缓缓举起手臂,挥动起指挥棒的瞬间,那一丝慌乱立即烟消云散,奔腾的旋律,犹如突发的火山从他心底冲出。

三部作品的总谱,他早以熟记于心,因此,当他登上指挥台时,他根本没有带上总谱。这举动多少带些狂放。背诵三部交响乐作品,无异于背诵三部长篇诗集,即使是那些驰名世界乐坛的指挥大师们,也很少这样做。可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偏要做到这一点。他绝不允许有丝毫细微的干扰来破坏自己完整的乐思,不允许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来分散自己的创作情绪。他就是要凭着记忆去翻开那一页页高难繁复的交响乐章,凭着才气去准确而令人信服地阐述艺术大师们的深刻思想以及自己指挥创作的渴望。

贝多芬《bB大调第四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内容愉快、明朗而又单纯的交响乐。创作此曲时,贝多芬正当年轻、正初尝爱情的甜蜜,心情特别好。整个乐曲所流泄出来的那种洁净的情感,广博的爱心以及对青春的赞美,无不令人感动而向往。刘志培觉得这种明亮的乐曲与自己非常合拍,他的生活里不正充满了真诚而生机勃勃的爱吗?他的父母、他的师长,他的音乐,都赋予他良好的教养和气息,自从他4岁受到音乐启蒙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随着他的成熟,他愈发感受到,这爱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他应以自己的创作,将这份博大的爱奉还给人类。他要通过贝多芬这支交响曲,来抒发自己这个强烈的愿望。他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贝多芬当时的创作动机。

此刻,刘志培已将全副身心投入到由自己设计、构造的音乐世界中去,他努力将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通过手中的指挥棒讲述给整个世界。

1964年他出生于南京的一个音乐世家。4岁开始学习音乐。应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时代几乎没有交响乐,他的同代人几乎没有受到过这种爱的教育和熏陶,而他却从半导体收音机的短波里,得到了音乐的启蒙和抚育,逐渐懂得了音乐所展示的爱的世界有多么美好。后来,他考进艺术院校,继而又考进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这一切都是来自那个爱的世界对他的召唤。他发誓要用音乐去改变人们被扭曲和压抑的心灵,去提高改革开放的民族所应具有的文化素质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让人们彼此多一些理解和沟通,多一些真诚而正常的爱。

音乐是爱、是尊严,刘志培将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于贝多芬的《bB大调第四交响曲》中,使整个旋律保持一种明快的节奏,以色彩斑斓的音响,极力烘托青春的欢笑高歌、爱情的纯净和蓬勃生机。整个音乐厅的观众都被刘志培的激情所感动,在这绚丽多姿,而又充满深情的旋律中,人们仿佛听到刘志培那颗怦怦跳动的心。情不自禁地跟随着刘志培进入那个博大的爱的世界。

与贝多芬《bB大调第四交响曲》所描述的那种整个人类宽广的博爱风格所不同的是,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则是竭力表现自我,挖掘自己内心角角落落的情绪,以我为中心的彻底抒情。作者在创作此曲前10年,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的最黑暗的年代。本来,正值他的创作高峰时期,可他不得不停笔10年。因此,这部作品的内容,正包涵了他在那一时期的极度痛苦和压抑,包涵了他历经沧桑的生活阅历以及矛盾复杂的心情。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戏剧性和深刻的思想性,都要求有一位老于世故、谙熟人生、生活经历坷坎丰富的分量足以与音乐相匹配、相共鸣的音乐家来作指挥,才能准确细腻而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作品的内涵。

按说,像刘志培那样的年龄和经历,不宜指挥这支乐思如此庞大繁复的交响曲。当时,在他选曲的时候,他的亲友和师长就曾为他担心,曾好心地劝他是否改选其他容易一些的曲目。因为,第一次演出的成败与否,对他将来的指挥生涯至关重要。可刘志培坚持选择了这支曲子,他知道,自己在近20年的治学求艺生涯中,经历了怎样一种含辛茹苦的心灵磨炼,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他已从不同的旋律节奏里,体验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心理同样度过了一个充满痛苦矛盾的生命过程。因此,他完全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他就是要通过这三支曲目不同的对比反差,来显示自己的指挥能力,来渲泄自己那矛盾痛苦的心灵感受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为了能与众不同地阐述柴可夫斯基所蕴藏在音乐中的巨大思想,刘志培一反大多数人的那种以稳健、缓慢,带来冷静的理性色彩的指挥手法,而是采用一种激进的、热烈的、向前快步疾走的节奏来把握全曲,撞击出乐曲中那种忧郁、阴森而又迸发着与命运抗争的充满亮色的自我个性;这是一种大胆而全新的尝试。

在演奏速度上,他将第一把、第二把小提琴拉开空档,使他们在不同的乐思层面上,穿插交织成一张扭结的网;在旋律力度的明暗强弱对比的变化中,他将小、中提琴的搭配作了巧妙的调整处理,用各个声部进出关系的复杂变幻,来层层剖析,捕捉那些飘忽不定的内心情绪的流动。

交响曲一开始出现的阴郁沉重、威胁着人的命运主题,在刘志培的准确指挥下完美地再现出来,人们好像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步履迟疑地走来。那彷徨不安的苦闷的心情,好像是在为自己送葬。但阴郁之中透出一股悲壮的情绪。接着,是表现怀疑、埋怨、斥责和抗争情绪的主题。在这里刘志培别出心裁地一方面极力强调阴郁沉重,一方面又以极其清新愉快、优美抒情的副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厄运重压下的人们,心灵的潜流中一定会奔腾着渴望战胜命运的理想,他正是要通过这样的对比,反衬出那深深埋藏在心底的呐喊。而在行板的第二乐章的表现上,则又极力表现出渴望、光明和幸福被威胁人类的残酷力量所压抑、折磨的阴森气氛,以及人类无法摆脱厄运阴影的叹息和悲哀。这种指挥处理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强烈的戏剧性。人类就是在如此矛盾冲突中生活着,社会和人本身就是一个丑和美、恶和善的综合体。

刘志培已没有了初次登台时的拘谨,他已将全副身心投入到这宏大而深刻的阐述中去。他那坚强而自信的内动节奏,已开始牢牢地驾驭着狂荡不羁的交响乐曲,让它驯服地按照自己创作的灵感所拓开的道路疾驶向前。在最后末章的奏鸣回旋曲中,刘志培将柴可夫斯基那一变而为明亮、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发挥到极致。人类定将战服厄运、丑恶而达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这不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渴望吗?不正是他奋发苦学,渴望握住那支纤细的指挥棒的最终目的吗?当整个乐曲辉煌地达到高峰时,他已全然忘记了他在指挥;他只感到自己就是一支交响乐,就是一首渲泄着人生无尽感受的旋律……

当全场起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时,他才从那颤栗的梦境中醒来,他才感到泪水早已夺眶而出,肆意奔流。

上一篇:艰难的出走——青年农民进城的困惑 下一篇:继续漂泊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