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国有资产的流失路径与防范措施

时间:2022-10-19 04:36:23

探析国有资产的流失路径与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在着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漏洞,造成了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文章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路径、成因进行分析,对未来行政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流失;预算管理

行政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物质条件,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功能有效运转的前提保障,国有资产的数量巨大和体系不完善,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压力,导致了行政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以下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路径。

一、行政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路径

(一)国有资产账目记录和使用情况存在事实差距

在行政单位使用国有资产时,对于那些非固定的国有资产,往往没有登记入账,那些单位自行购买的与行政职能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不但没有按照正规的采购程序进行权属划分,也没有被计算在单位国有固定资产使用名录之下,而且对于具有赠送和不具有使用回报性质的国有资产因操作不规范也没有引起单位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在进行国有资产核算的时候,账目记录和现实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和差别。

(二)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规范制度处理国有资产

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时,大部分行政单位没有按照必要的程序进行操作。对于自认为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潜在的利用价值的国有资产进行低价销售、变相处理,这都给国有资产造成了人为因素的损失。而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的法律诸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文件具有宏观指导性,却缺乏现实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使用,大部分单位将使用不到的房屋出租给企业和个人,从中收取中介费和招待费,这些行为都是不合法律规定和规范的。

(三)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候,由于对未来产品的使用和应用范围缺乏必要的评估和分析,致使产品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就搁置不再利用,主要是单位办公用品和相关设备。这就造成了高价引进、低价处理的窘境,而且由于是国有资产,所以资源的浪费被视为理所当然,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四)国有资产分配体系不完善

国有资产所具有的无偿性,致使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时,缺乏必要的预算控制和长远规划。对于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原则上大部分归单位自行控制使用,因此他们大多通过出租、转让和股份合作等手段将这些非经营性国家资产变为自己单位生财的工具,改变国有资产本身的适用范围、使用功能,据此建立行政单位内部的“小金库”,由此滋生。除此之外,大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源的购买、使用和保管等方面没有进行相关的评估认定以及产权管理错位,也导致了国有资产在部门之中分配的不均。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分析

(一)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不完善

1.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与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关的法律较少,而且大多不具备指导性和普遍性,而对于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规范来说,又有规范和管理不到的地方,这就造成了旧的相关法律对当前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新状况的不适用。

2.没有建立责任追偿机制。由于单位人员素质和观念的差异,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大多人都是持中立态度,其根本原因是国有资产的无偿性和国家所有的特征,使得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的将国有资源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部分财产,浪费现象严重,利益和损失均摊的做法使我国国有资产的责任追偿停滞不前。

3.没有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分配原则是将中央的集中指导和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相结合。因此,这就造成了部分单位懒惰的工作态度,对待预算没有科学合理的决策,不顾财政发展的长远利益,造成挥霍浪费现象严重。

(二)单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国家整体意识淡薄

国有资产本身归国家所有的属性,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原则为国有资产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果缺乏国有资产相关管理方面的知识,只重视投资方向的规划和指导,并不考虑管理的绩效,就会造成管理缺位、资产流失、财政分配不合理和部门日常事务处理不协调。另外,在处理相关国有资产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顾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也会造成了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三)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

依据国情,我国对国有资产采取的是“条块并行、分级管理”管理模式,由相关管理单位代人民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可是这种管理模式和管理原则的弊端,造成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理权的分离,也造成了管理的难度以及在使用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我国自行政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可是有些企业和政府的职能依旧不明确,有些部门和企业没有真正的做到“政企分开”,这就使部分企业依附于政府,而政府也把持着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事务,借产权不明为手段,干涉企业管理事务,谋取部门私利。

(四)国有资产监督不到位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没有完善的监督,没有形成国有资产投资论证、评估、决策和监控一体化,很多只是看到了投资的前期阶段,并没有对投资的成本效益作对比,也没有监督后续工程的相关建设,对投资的回报也缺乏反馈监督治理,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在制度体系的空子下无形流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无形贬值。除此之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也没有形成监督考核、激励晋升的奖惩机制。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缺乏人为关注,这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人事因素。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责任意识

行政人员的素质是关系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人为因素。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国有资产是否人为流失的可能。因此,加强行政单位人员和相关领导的培训力度,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素质,这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软性条件。所以,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要积极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制度框架内,激发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国有资产的管理活力,不断地进行道德宣讲,让国有资产的使用引起领导和单位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最终使人们形成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认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加大和改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1.加大财政专员办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作为财政监督实施的派出机构,专员办要积极发挥其优势,不但要监控国有资产的实物使用状况,也要监督其无形的国有资产使用情况。主要是那些行政单位自行采购的,未被纳入国有固定资产使用明细内的资产,这就需要专员办积极主动,对行政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早知道、早管理、早监督。

2.改进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监督。现在单位的预算的编制,资产的评估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都进行了电算化,这就要求行政单位及时更新信息化技术,提升信息化操作,使用更加安全、操作简便的软件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的操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与国有资产运行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现代化科技条件下国有资产的流失。

3.健全人事监督和奖惩体系。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以奖惩的对比来激励保护国有资产的行为,减少和杜绝对国有资产的浪费和闲置。

(三)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要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完善就必须从三方面做起:健全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和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首先,要健全国有资产使用的法律制度,为国用资产的运营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对国有资产的无形和有形资产的全面控制,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使国有资产的使用符合手续和程序,及时处理国有资产中的坏账、呆账。除此,还要明确产权归属,及时处理资产的交接,离职人员不得擅自处理非固定性的国有资产。最后要健全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这就需要行政单位人员遵守相关工作流程,完善资产的购置、审批,以公正、公平、公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国有资产的购买、报修、报废以及残值界定和相关的登记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国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与发展,2006(4).

2.陈涛.“国资流失”背后的制度歧视与策略前瞻——由陈发树收购云南白药股权纠纷引发的思考[J].发展研究,2012(11).

3.张勇.政府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资产收益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12).

4.刘卫国.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操作方式及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营销,2012(11).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下一篇: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化道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