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记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

时间:2022-10-19 04:27:22

中国电视记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

【摘 要】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摄制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起播出后,在国内及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广受好评,甚至有不少国内外受众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传达的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比政府主导推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要好。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国家形象和传播方法,对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电视纪录片提供一些建议,是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国家形象建设;国际传播;文化传播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自身在国际中的国家形象建设。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体现。中国需要更多的向外展示自身形象,就需要媒体进行宣传。与2011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拍摄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是我们向国际上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项工具,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我国通过国家文化、形象的又一举措。《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近期的电视记录片中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受众和专家学者的目光,它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广泛并且良好,有不少值得学习、借鉴和研究之处。

一、什么是国家形象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简单来说,国家形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国际当中的其他国家对我们国家的认知。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先通过中国自己的认知来进行信息的统计,符号的编辑,传达到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后再由国外的媒体或受众进行解码,从而产生的结果,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展现,是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资产。国家形象的良好与否也展现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形象构建的良好与否,关系着国际对我们国家的看法,也从侧面影响了国际间贸易往来,影响经济,影响文化。这也就是现如今中国越来越重视国家形象建设的原因。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影响极其形成原因

(一)受众对《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的反应

《舌尖上的中国》自5月14日开播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自开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平均收视率为0.59%,平均收视份额为3.816,日收视率最高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30%1。与此同时《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上也引发热议,不仅迅速登上新浪微博话题榜首位,在天涯的网络论坛也掀起一股热潮,甚至收视率超过了几档同期热播的电视剧。

由此可见《舌尖上的中国》传播之广泛,影响力之大,它所传递的中国形象也被受众认可。

(二)《舌尖上的中国》传达的中国形象被受众接受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起播出后,在国内及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广受好评,笔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广受好评,它所传递的内容及内核能被受众接受有如下原因:

1.取材的切入点正确。《舌尖上的中国》所选取的切入角度是美食,美食是不分国界的,不受文字、语言的影响,雅俗共赏。食物所包含的政治意识形态少,且不易被普通的受众察觉,因此往往在关注美食的同时,就接受了这种文化,甚至是潜藏在文化里的政治意识形态。

2.影像画面制作精良,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使人们喜欢看,肯定和它精良的影响品质有莫大关系。在影像品质上,首次使用了SONY-F3等一系列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捕捉到了诸多珍贵食材最初的生动原貌,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

3.切近真实,以情感人,充分展现人文关怀。《舌尖上的中国》所选取的人物形象,从卖馒头的老爷爷到豆腐坊的母女,从职业采藕的两兄弟到重潜作业人员,从种芋头的老伯到采辣椒的农妇,这些形象都是我们身边的,这些故事源于真实,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才更加容易令人动容。以情感人,这样的文化、形象才容易被受众接受。

4.运用了网络媒体增加传播范围。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这一特点也充分体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舌尖上的中国》在新浪微博登上话题榜榜首,在天涯论坛等中国网络论坛上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爆红,网络媒体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更好的利用电视纪录片进行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几点建议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给我们在制作电视宣传片很大启迪。根据《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纪录片拍摄的经验,取其长处,我想对国际传播中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用文化承载中国形象。文化是国家软实力,在国家形象的构建和国际传播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文化这种国家软实力提高了关注度,“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尺度较政治尺度来讲,宽松许多,以文化来承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国家传递国家形象时的重要选择。与其他载体相比,文化承载的国家形象看起来较为真实,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但是,用文化作为国家形象的载体也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尊重各种文化间的差异。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文化模式》里,提出文化差异的存在。“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每个出生于他那个群体的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那些习俗,而出生在地球另一面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受到这些习俗的丝毫影响。”但是本尼迪克特还提出了一个观点,文化整合的观点,她认为“无论在行为的哪一方面,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从肯定到否定的一系列标准”。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国外受众认可的标准,选取合适的传播方式,是可以克服这一困难的。

2.恰当运用各种其他媒体及国内外主流媒体,增加传播的力度。网络媒体在推动《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传播途径增多,相应的受众群体也就随之增多,传播的范围也越广泛,这样,国家形象传播影响力就大大增强了。我认为,想要别人接受一种观点,就要让他先接触这种观点。传播的影响力大,自然能够使越来越多的受众接触到传播的内容。

三、总结

如今,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收到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如何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舌尖上的中国》以电视记录片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构建国家形象的新视角,虽然他本来的目的是向国内受众传播饮食文化,但它的成功所带来的启示为我们今后国家形象电视宣传片的拍摄提供了经验。国家形象构建,非一二日可以完成,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学习前者经验,弥补不足十分重要。想要完善建立我国的国家形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人,我们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欧阳五:舌尖上的国家形象[N].明报,2012-6-12.

[2]《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摘登:让世界感知中国味道[N].光明日报,2012-6-1.

[3]刘刻.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空间维度[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

上一篇:浅析平面构成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是敌是友?传统零售如何面对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