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业务:银行转型新战场

时间:2022-10-19 03:35:20

中间业务:银行转型新战场

虽然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市场规模和营销网络上存有劣势,但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多,原创型和再创型较少,并且创新技术含量低。随着年末外资银行获准向本地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中间业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据上海银监局披露。2006年上半年,沪上共有9家商业银行推出中间业务创新产品,涉及支付结算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业务等领域,创新收人共计1.66亿元,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6%。

同样在22日,民生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中间业务收入大增。该行2006年上半年手续费收入6.44亿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1.69亿元的收入,同比大增280%,同期汇兑收益930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

显而易见,各大银行都将中间业务视作发展的重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王尧基分析认为,央行先后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宏观调控举措,将推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一方面优化贷款结构,另一方面发展中间业务。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仍主要依靠利差收人,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低于外资银行。而宏观调控势必使贷款热降温,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次性冻结流动资金共3000亿元。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若银行收入继续过分依赖于存贷差,不能尽早实现中间业务来源的开拓,前景将令人担忧。

相关数据显示,中间业务相对薄弱的中小银行,近期贷款增量不输给大型银行,反映出中小银行对存贷差收入的依赖性更强。今年第二季度,在沪中小银行贷款投放速度明显加快。国有银行受市场调控影响,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74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350.3亿元。

王尧基表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新增贷款已达2.352万亿元,距央行年初设定的2.5万亿元的目标咫尺之遥央行加息意在给贷款热降温,而且年内有再度加息的可能,中小银行若继续依赖于利息收入势必吃亏。

据了解,各大银行近年都在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工商银行称其上半年在收入方面出现“拐点”:资金交易类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加在一起,超过存贷款利差收人12个百分点左右。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农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增长快速,上半年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7.01亿元,同比增收18.4亿元,增长47.66%。针对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各大银行积极开发人民币理财产品,从而分流储蓄存款。

各类中间业务中,以低风险的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占主导地位。由于市场规模和营销网络等基础的差别,基金代销业务一直是大型银行的优势。可如今中小银行也开始发挥各自特点,寻求在基金代销业务中有所作为。上海银行以“精品化”作为中间业务发展理念,在50多家基金公司中挑选出了10家左右的基金公司为合作伙伴,利用其在沪拥有208家营业网点的区位优势。

可以预计,随着年末外资银行获准向本地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中间业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尽管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有亮点,但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其弱点。

一方面,中资银行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多,原创型和再创型较少。近年中资银行接连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和个人住房贷款新产品,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和灵活,但是从产品特性来看,多数产品是对外资银行产品或他行产品的吸纳、调整和模仿,原创产品较少。同时,在吸纳模仿的过程中,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再创提高的能力不够。

另一方面,创新技术含量低,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少的品种上,而科技含量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创新较少,现有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票据、投资、结算、担保等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缺乏期权、期货、票据发行便利等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组合金融产品创新。

就短期而言,中资银行似乎还可以“高枕无忧”。中外资银行在市场规模和营销网络上存在巨大差异,使外资银行还离不开与中资银行的合作。理财产品甚至出现外资银行开发,中资银行批发销售。可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越来越宽松,渣打、汇丰、荷兰银行等外资银行开始加快网点布局,尤其在高端市场方面“抢摊”明显提速。根据“80/20”法则,外资银行只要抓住20%部分的高端客户,就能够获取80%部分的业绩。一旦外资银行占有了高端市场,中资银行的劣势将更加明显。从这一点上说,中资银行若不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顺势进行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往后的日子将更难。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06.8.24)

上一篇:外资银行发力零售银行业务 下一篇:最受欢迎的人民币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