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暴力须多举措并行

时间:2022-10-19 03:29:41

遏制校园暴力须多举措并行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发人们广泛关注。针对群殴、羞辱、烫烟头等校园事件,舆论持续发酵,施暴者遭“人肉”搜索,广大网民口诛笔伐。“校园暴力”事件中未成年犯罪的零成本问题等弊端饱受诟病。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不容回避的话题。

“校园暴力”也称“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的对象一般为相对弱小的学生群体,近年来针对教师的暴力事件也呈上升的态势。

“校园暴力”事件的泛滥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显现。首先,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行为,是中小学“暴力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行操守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缺乏是非观念,价值观扭曲,出现暴力倾向。

其次,独生子女现象与“校园暴力”事件密切相关。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不良影响就会趁虚而入,自私、贪婪、唯我独尊等负面行为就会占据上风。在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环境条件下,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突然爆发,引发校园伤害事件。

再次,教育惩戒的缺失是“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所谓的“赏识教育”被无限夸大,许多学校的校园和课堂淹没在虚假廉价的赞扬和赞美声中,这种无病的世故和只顾表面的圆滑,使教育没有了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惩罚。日前广为传播的中国留学生在美校园发生的事件,当事施暴学生被美国法律严惩,企图贿赂法官的家长亦被逮捕。这一事件,一方面让我们为这些熊孩子及其家长的行为汗颜,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借鉴。

第四,教师权威的下降是“校园暴力”产生的诱因。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天地尊亲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享有神圣的地位。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教师仅仅成了知识的提供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是上帝。这种观念使师生关系充满了市侩气,面对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的问题少年,教师不敢管,不能管,助长了“校园暴力”的产生。不仅如此,作为弱势群体,针对教师的伤害事件也不断增加。社会对教师学识品行的苛求与其得到的待遇形成巨大反差,教育工作成了最没有吸引力的职业之一,教师成了最没有尊严的群体。如此恶性循环,育人环境雪上加霜。

第五,社会黑恶势力的影响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品德教育的苍白和教师权威的日渐式微,使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逐渐上升。网络暴力、港台国外影视剧江湖义气的渲染,黑恶势力死灰复燃,控制了问题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这一切,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导火线。

遏制和治理校园暴力,必须多方努力,多举措并行。第一,家长要从小教会孩子讲道理守规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品德养成负有责任。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摒弃无原则的赏识、溺爱、放纵和放任,从日常小事的规矩道理做起,养成习惯,享用一生。第二,教师在学校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要克服第二应试教育的影响,将育人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到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第三,公众要努力给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社会各界要齐抓共管,净化环境,营造氛围,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第四,法律和法规要给学生界定人际交往的准则和道德行为的底线。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效打击“校园暴力”。对此,社会各界已有了初步的共识,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明确细化法律法规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上一篇:提升人文素养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要素 下一篇:高调“炒作”高考状元是一种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