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养血复宫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2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9 03:08:00

自拟养血复宫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2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养血复宫方治疗产后恶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产后恶露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并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子宫三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a后恶露;养血复宫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1.4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55-02

产妇分娩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物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产后恶露。因其颜色、内容物及其时间不同,恶露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其中血性恶露在观察产后子宫复旧中尤为重要,正常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 d。此病属中医学“恶露不绝”、“恶露不下”、“产后腹痛”范畴。在中医典籍《胎产心法》中提到:“由于产时伤其经血,虚损不足,不能收摄,或恶血不尽,则好血难安,相并而下,日久不止。”因此,恶露常与“虚损”或“血瘀”有关。笔者自2013年3月―2015年8月将本院门诊收治的20例患者应用自拟养血复宫方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本院 2013 年3月―2015年8月接诊病例,选取 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排列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4.80 ± 6.52)岁,平均体重为(61.20 ±9.60)kg,15 例为初产妇,5 例为经产妇;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5.20 ± 5.08)岁,平均体重为(60.25 ± 8.05)kg,16 例为初产妇,4 例为经产妇。2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妇产科学》[1]中产后恶露的临床标准进行诊断,中医诊断: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产后恶露气虚血瘀型判定。

1.3纳入标准(1)自然分娩者;(2)无明显产后并发症者;(3)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标准(1)依从性欠佳,不配合治疗的患者;(2)发生产褥期感染;(3)合并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双胎妊娠、胎盘植入、胎盘黏连、胎盘残留;(4)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者;(5)恶性肿瘤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给予头孢拉定胶囊联合益母草片治疗,服药方法:头孢克肟胶囊(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10930127,0.1 g×6片),每天口服2次,每次0.1 g;益母草片(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259,24片),每天服3 次,每次3片。若对头孢类有药物过敏史者,则改用罗红霉素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313,0.15 g),每天2 次,每次 0.1 5 g。7d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观察疗效。

1.5.2观察组给予自拟养血复宫方治疗,基础方为:全当归15 g,川芎10 g,芍药12 g,桃仁10 g,枸杞子15 g,炮姜6 g,杜仲15 g,续断15 g,侧伯叶炭15 g,地榆炭 15 g,益母草20 g,蒲公英15 g,炙甘草15 g,阿胶(烊化)20 g。如小腹刺痛者加元胡索、蒲黄(炒);小腹坠胀者加用桑寄生15 g;气虚者加黄芪和人参;血瘀加蒲黄、三棱、莪术;腹痛严重者需加五灵脂;冷水煎煮,每日 1 剂,分早晚各服用1 次。7d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观察疗效。

1.6统计方法采用 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疗效分析采用配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P

1.7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3d内恶露不净、不规则子宫出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显效:4~6 d内恶露不净、不规则子宫出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无效:12 d后恶露不尽以及不规则子宫出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甚则加重。

2治疗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子宫复旧情况比较见表 2。

2.3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

3小结

产褥期是女性一生中比较特殊的阶段,恶露在产妇自身的产后保健中处于重要地位[3]。其不仅对产妇身体健康造成明显损害,还会给产妇造成严重心理负担,而且极容易引发产妇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产后冲任损伤,气血虚弱,旧血未尽,新血不敛,相并而下,日久不止,渐成虚劳者,宜大补气血,使旧血能行,新血得生,不可轻用固涩之剂,使败血凝聚变为Y,反为终身之害。产后正气虚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滞,瘀血留于胞宫。寒为阴邪,性主收引,故小腹疼痛,寒凝血瘀,则恶露不下。

《诸病源候论》认为,恶露不绝由“血瘀”“虚损”所致,基于产后多虚、多瘀这一病理特点,治疗本病多以益气养血行瘀为法。自拟养血复宫方以生化汤为基础方,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芍药养血柔肝,二者联用祛瘀生新为君;川芎为血中气分药,行血中之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益母草作为产科圣药,具有凉血调经复旧之效,与当归联用,具有祛瘀血,而不伤新血之功效;侧柏炭、地榆炭为佐药,具有凉血散瘀、止血的作用。炮姜、杜仲、续断、枸杞子、阿胶固本止血,蒲公英清热泻火而不伤正,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摄血、化瘀止血之效。

综上所述,养血复宫方能加快产后子宫恢复至产前未孕状态,促进宫腔内残余物排出,降低产褥期感染率,控制产褥期子宫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单用西药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潘迎,武明辉,杨美英,等.产后保健质量评估与需求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89-91.

(收稿日期:2016-06-08)

上一篇:益气活血方改善蒽环类化疗药物致慢性心肌损害... 下一篇:单纯撬拨与小切口联合撬拨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