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时间:2022-10-19 02:34:43

节水灌溉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1 项目区概况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内蒙古和西伯利亚气候影响,四季冷暖分明,春秋两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其特点是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风多风大、频率高,土壤蒸发量大,春夏之交干旱频生。多年平均气温- 0. 4℃ ,多年平均降水量500 mm,6—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7%,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差异较大。年均蒸发量为1 200 mm,≧ 10℃的年均积温2 200℃,无霜期120 d,平均日照2 673 h,最大冻土层深度2. 49 m。年平均风速2. 9 m/s,风向多为西南、西北风。因此,在我县推广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具有现实意义。2008 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批复给嫩江县团结项目区项目资金 600 万元,其中: 建设工程费206. 04 万元,机械设备及安装工程费 316. 63 万元,施工临时工程费 6. 61 万元,独立费用 42. 11 万元,基本预备费 28. 58万元。项目资金筹措包括: 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50%; 受益农户自筹资金 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50%。团结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位于前进镇团结村,人口3 338人,户数 804 户,农村劳动力1 797人,大牲畜2 000头,耕地面积1 467 hm2,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兼种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草原598. 7 hm2,林地113. 3 hm2,现有大中型农机具 50台套,人均收入2 700元。

2 项目建设内容

通过对国内旱田节水灌溉各种模式的比较,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及对作物布局、投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节水灌溉为喷灌,选择投资适中、技术先进实用,并较易于掌握的卷盘式喷灌系统作为主要应用技术。项目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16. 7 hm2,主要种植作物为鲜红椒、胡萝卜等高效经济作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 水源井工程 25 处,井房 25 座,配套电力工程 25 处。

在综合考虑影响半径及卷盘式喷灌的作业各种因素,新建水源位置尽量位于卷盘式喷灌地块一侧的中央。单机涌水量35 m3/ h左右,井深120 m,静水位埋深10 m,动水位埋深40 m。宜井间距 300 ~ 500 m。

2) 卷盘式喷灌工程 25 处,面积1 116. 7 hm2。

3) 建设简易库房 2 处。

3 资金筹措

项目执行中,国家( 国债) 投资 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50% ; 受益农户自筹资金 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50% 。见表1。

4 效益分析

团结项目区建成后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其建设节水高产、优质、高效轰动效应,将波及周边乡镇和地区,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1 经济效益

团结项目区旱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成,通过节水、节能、增产、增收,使1 116. 7 hm2耕地在高标准节水灌溉措施和先进的农艺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成为了优质、高效的鲜红椒、胡萝卜生产基地,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据统计,建 成 后 投 入 运 行,年 可 节 水 46. 88 万 m3,节 能7. 34 kw•h,增产经济作物 291 万 kg,节地 16. 7 hm2,省工6 250工日。经济效益合计为 327. 56 万元,其中节水节能效益为8. 06 万元; 增产效益为 295. 2 万元; 节地效益 11. 81 万元; 省工效益 12. 50 万元。

4. 2 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体现民办公助机制的作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利化后抗御自然灾害的高产稳产田416. 7 hm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项目建成运行后,可新增经济作物产量291 万 kg,新增产值 590. 4 万元。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规模经营和标准化耕作,做大做强鲜红椒、胡萝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4. 3 生态环境效益

项目区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干旱地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保证建成后项目区的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促进胡萝卜、鲜红椒等经济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促进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团结项目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建成能够调节项目区小气候,减小蒸发量,增加地表水分,稳定表土,减少流失,降低风害程度。合理布设机井间距,遵循水土平衡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地上的作物边际效应与地下土壤虚实并存效应”将对项目区的环境进行一次革命性改造。

上一篇:农机技能开发对乡村经济的意义 下一篇:农业信息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