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喧哗的方式

时间:2022-10-19 01:29:32

只属于你的个人品牌

因为一双鞋我注意到了申敏。她对鞋特别爱惜,穿鞋代表了一种态度,看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拥有的物质,而是他(她)对待物质的态度。

她的鞋不多,但每一双都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看得出主人的爱惜。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把鞋擦得干干净净,一到周末都打油上光,像人一样很有精气神。

她有一双鞋穿了多年,发出暗淡的光泽,她说好东西只要护理好,可以用很久,很多人穿鞋根本不懂爱护,当然经不起时间的磨损。她说曾经见过一位英国老绅士,一件大衣穿了20年,他的奢华和品位都是隐藏的。而一双鞋,你穿它、用它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它的延伸品质。

这个观点我相当认同。她请我去参观过她的鞋柜,鞋并不多,但的确每双可圈可点,她的鞋很多是手工制作,样式相当普通,但很大方,朴素得体,她说手工鞋的一个特点就是材料实打实,不偷工减料,不抛光,保持原始的光泽度,很耐磨,所以,穿多少年都不是问题。

我发现一个细节,她随身带着油光纸,走一段路停下来,就会把鞋擦拭干净,随时打理是她的一种习惯。东西是跟着时间一起成长的。我见过她的一双拖鞋,在家穿的,连这样的鞋她都要打理,一问,穿了5年,像新的一样,因为隔一段时间她就用软刷刷净,通风除尘。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总要有一点不与时俱进的东西,一点不喧哗的东西,不标价的东西。它只属于你一个人或者你一家人,它是有个性的标签。

榜样焦虑症

在微博时代,信息大爆炸,各式新颖的生活方式和形形榜样级的人物会很容易地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告诉你:你也可以做到。

阿倩就是我身边的一位积极向上的人,她喜欢做的事,就是随时给自己和孩子找榜样,并且看到好的事物,就会热血沸腾地开始学习、模仿。

有一段时间,她的榜样是一位烘焙蛋糕的达人,达人将蛋糕制作程序的照片上传到了博客,还摆出各种诱人的造型,大谈家人和孩子如何吃得心满意足。她一下子就成了阿倩的偶像,于是阿倩立马网购回烘焙箱、面粉、温度计等各类工具,还把各种资料打印成册,准备大显身手一番。可是失败几次后,她就提不起劲头了,各式工具又束之高阁。原来不是每个人都有巧妇之手,有些事你就是做不好,没有原因。

去年,她给自己找的榜样就是一个利用业余假期去很多国家自由行的女人,她羡慕她的精彩,把她当榜样,列出想去的地方和路线,列出各种计划,被各路美景图片弄得神魂颠倒,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订了机票去三亚,可是飞机晚点、睡眠不好、路遇小偷、餐厅被宰等种种不悦,让她几天时间里人瘦了一圈,一点都没体会到所谓乐趣。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适合旅行的人。

还有一段时间,她的榜样又转移到一位网购达人身上。网购达人擅长寻找各式海外代购店,买的东西既便宜又好。于是阿倩也按照她的提示去找,可是每次总是买到水货,花钱又受累,还因为熬夜导致眼睛严重受损,精神压力极大,一点乐趣都没有,便宜没捡着,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高手只是少数,有的人做某件事能找到乐趣,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受罪。

榜样给她带来的只是种种焦虑,种种嘈杂和干扰。

最终,她的想法有了改变,这缘于一次和朋友的聊天。这位朋友刚从新加坡回来。多年前因为带孩子出国读书,辞了工作,付出了很多,当时只是因为出国潮,大家都把孩子往外送,她认为自己也有这个条件。但事实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新加坡很好,但她始终没有融入进去,各种纠结和心酸很难一一表述,人也老了一截。

阿倩终于停止了给自己找榜样。做自己难吗?

不行,就小点

“不行,就小点。”这是一位长辈对于慧说的话。她是一位在某个领域很有成就的人。于慧前一段时间很焦虑,她对于慧这样说。

当时,于慧想开一家校园日式餐吧,理想的面积是60平米。因为租金高,她承受不了。但若放弃,心里又实在不甘,正在烦躁时,长辈对她说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有想法,在20平米的空间一样可以施展,只不过是小点,这不是问题,重点是你想做成什么样。”于是,她开了一家只有20平米的小铺子,除了吧台,只有两张散台。但是,正是这样的日式特色,吸引了很多人,小铺子的氛围好得难以想象。她看着每天喜欢围坐在吧台,看自己煮料理的客人的心满意足的脸,真让人无端感动。

这件事让她想明白了很多。她感觉现在住的房子大了,根本就没有利用率,而且要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于是就换了一种思路:把大房子换成70平米的两室一厅,然后用多余的钱每年带父母去旅行。她按这想法做了,把房子换成了环境不错的带阳台的两居室,十分紧凑,丢掉了大多数平日利用率很低的东西,而且把客厅兼做书房,带来了意外的效果。这比以前闲置一间房、卫生不好打理、整个家空荡荡的格局好多了。小房子聚气,这是一位懂风水的老师对她说的话。孩子再大一点要住校,这房子对他们来说足够了。多出来的40万元,她把20万元存了定期,20万元制订了带父母旅行的计划,住好酒店,去想去的地方,在欧洲的古堡酒店,她给我发了信息:“其实,实现梦想真的不难,‘不行,就小点’。我明白了当时老师的话,以后,对父母我没什么遗憾。我把未来的钱花在自己和他们身上,至于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未来,要自己负责。”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快乐时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与快乐擦肩而过。不行,就小点。至少那是你的空间,别人的空间即便很大,那也是别人的能耐。很多人没弄明白这点,总认为他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他住那么大的房子,我为什么不可以?他做那么大的生意,我为什么不可以?你可以的,但要小点,在你的合理范围里,那才是你的能力所及。

一个我尊重的台湾人说,他自己这样过周末:做清淡的四菜一汤,手洗几件白衬衣,然后选一段老城区步行一小时,过得很开心。

种种不喧哗,真好。

(摘自《深圳青年》)(责编 悬塔塔)

上一篇:去爱吧,哪怕他是一座“前情博物馆” 下一篇:白海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