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字的文字学分析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时间:2022-10-19 12:43:58

“空”字的文字学分析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四大皆空”、“空就是色,色就是空”等句子;而且,在诗歌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含“空”字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猛然间发现,原来处处都不离一个“空”字,真不知道中国的古人,何以对“空”如此情有独钟?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考察“空”,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关键词】空;文字学;中国传统文化

一、引言

“空”字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一个字,譬如《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么一句话: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管子·五辅》也有一句话:“仓?[实而囹圄空”;《史记·庄子传》:“皆空言无事实”……随着其字义的不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空”不仅是诗歌的一种境界,也是绘画艺术的一种境界,还是佛教道教的理想境界,更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二、“空”字的本义

辨析一个词的本义,首先我们要从这个字的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对“空”的解释是:空,?也,“从穴工?”,哭红切。“?也”,就是“孔”的意思。“从穴工?”首先说明,“空”是一个形声字,“穴”的偏旁表示这是一个与土壤相关的字。除了从字形初步推测,我们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材料来证明。《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意思就是说舜把井壁穿一暗孔到别的井出来。再根据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对“空”的释义有:

kǒng 通“孔”。洞。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空”的本义是洞,且是一个通假字,通“孔”。

三、“空”字词义的演变与拓展

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自身的因素,字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作渐进式的发展或改变。字词的本义有时候却反而消失不用,只用最常用的基本义了。为了解析“空”字的字义发展脉络,笔者将自己在ccl语料库中搜检到的包含“空”字的句子进行一个统计,大致把握了“空”这个字的字义以及演变情况。从资料库检索来看,“空”字含义丰富,词性多样,可以作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名词】

⒈空中;天空

⑴复道行空。——唐·杜牧《阿房宫赋》

⑵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⒉佛教用语。万物从来都是因缘而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空”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佛教认为世界一切皆空。因此佛教又称“空门”。如“遁入空门”。

“空”又可以指佛门,如:空王,这是佛教徒对佛的尊敬。

⒊道家谓虚静之性。

⑴澹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文选》。

【形容词】

⒈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

⑴空,空虚。——《广韵》

⑵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水经注·江水》

⑶而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⒉罄尽;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

⒊广阔;空旷。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左思《咏史》

⒋岑寂;幽静。如:空峡,指寂静的山谷

⒌明净无挂碍。如:空洒洒,形容胸怀洒脱,毫无牵挂

⒍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⑴以空言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清?黄宗羲《原君》

【动词】

使空虚;使罄尽。

⑴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盐铁论·本议》

⑵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

【副词】

⒈徒然;白白地。

⑴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⑵空余泪痕。——清·林觉民《与妻书》

⒉只;仅。

⑴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⑵此处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空”的基本义是

空,这个义项使用的频率高,致使我们都错把它当本义。而“空”众多的义项都是通过“天空”这个义项或引申或比喻得到的。但是,这个佛教和道家用语“空”具体和“天空”这个义项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不过,我们可以考证其形容词的义项全是“天空”这一义项直接引申得到,又叫做辐射式引申:

罄尽;空其所有 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 ?

明净无挂碍天空空虚;内无所有

? ?

岑寂;幽静 广阔;空旷

比喻义,是就汉字(词)的原有的某义项因为比喻而产生的意义。因此,比喻也是一种引申义,是一种间接引申。“空”之后的动词和副词义项都是其“天空”义项的间接引申,也就是比喻义。“空”字的字义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它的词义事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变化过程。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文字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是文字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下面,我们就研究下“空”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内涵。(下转第217页)

(上接第215页)

四、“空”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

⒈佛教之“空”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一直为广大人民所尊奉,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佛教的既丰富又深刻的思想和精神。“空”为其主要思想之一,当然,佛教的“空”,并不是我们常态理解的“一切皆空”“什么都否定”的消极思想,而是有着多层次的内涵。 首先,佛教的“无我观”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诠释,那就是:精神高于物质,人格高于生命,社会高于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忘记小我,成全大我;淡泊名利,淡泊享受。这也是“无我”与“有我”“自性”与“空性”的辩证统一。其次,佛教的“空”,从解脱的意义来说就是要超越生命的意义,视“生老病死”为常事,坦然面对自身的缺陷以及不足,不张扬不喧嚣,活出最真的自我,这是“无常”与“有常”的关系。

有无、虚实、真假这些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历史上既留下了理论误区,也留下了理性思辨,利弊兼有。而复杂的佛家让笔者这个佛教“门外汉”始终不得其要领,因此,寥寥几笔,勾勒便罢。

⒉诗之“空”

毋庸置疑,“空”是文学语言,“空”在王维诗中营造出了一种幽美空灵的意境,它似乎是诗人王维用来描述其诗性人生的特殊画笔,将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王维的神笔下,有“空山”、“空谷”、“空林”等意象和“虚空”等意境。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行踏空林落叶声。《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邱兰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中的“空”,一字传神,这一“空”字不仅写出山中的幽静,更写出密林之幽深,溪流之清澈,以及诗人的情感。而“行踏空林落叶声”中的“空”也是不可替换,绝妙至极,空旷的树林,满地的落叶,飒飒的风声,以及脚踏落叶发出的沙沙声,惟妙传神。

古诗词中频频出现“空”字,一是与其本身的表现力有关,“空”者“无”也,而“无”正适应了诗歌充分想象力的需要,以“无”来表现无穷的“有”。二是与封建社会正直文人的坎坷经历有关,因为“空”字可传递出诗人或隐居或抑郁或惆怅或愤懑等诸多复杂的感情。

⒊人之“空”

不管是佛教,或者道家思想的宣扬,我们不得不承认,“空”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很多人都在追求这个“空”。玄奘的“空”成就了他的大爱,历经艰辛,取得真经。当然,人们所追求的“空”首先是“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这与佛教人士的又有所不同,“六根清净”“无欲无求”是说: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人更应该注重的是自己的心灵净化,是自己的精神提升,也就是说精神世界的丰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字,是诗歌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贯穿佛教道家哲学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们追求的心灵至高境界。尚“空”心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在“空”的环境中,我们的创造才更加纯粹。

【参考文献】

[1]董山民.析“空”[j].唐山学院学报,2003(12).

[2]冯广艺.空:作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以王维诗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 2005(10).

[3]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

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张秋婵.论作为诗学范畴的“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上一篇:被透支的中国发展! 下一篇:情感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