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引导”,给幼儿充分观察的空间

时间:2022-10-19 11:58:02

恰当“引导”,给幼儿充分观察的空间

“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意大利] 玛利亚・蒙台梭利

周一上午户外活动时间,当所有的小朋友自由愉快地进行着自己的游戏时,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声呼喊:“老师,老师,我发现了蜘蛛!”紧接着一大群小朋友拥了过来,着急地喊着:“好大的蜘蛛啊!”“这个蜘蛛看起来好吓人啊!”老师看到小朋友在蜘蛛网下热烈地讨论着,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便问小朋友:“你们谁知道蜘蛛有几条腿?”大家争着回答:“六条”“七条”“不是,是八条,我数了是八条腿”。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我也要数数”。大家七嘴八舌地数开了。老师又接着说:“你们仔细看看蜘蛛的身体长什么样子?”此时小朋友们个个睁大双眼,仔细地研究着,有的一会儿跑到左边,一会儿跑到右边,从不同角度观察着。有的还不时发出感叹:“嘻嘻,蜘蛛的眼睛圆圆的,肚子也圆圆的”“它的腿好细啊”。老师又问到:“你们注意到了蜘蛛的房子了吗?看看蜘蛛的房子和大家身边的什么东西像呢?”一个小朋友说到:“蜘蛛的房子像我的小伞。”一个小朋友激动地喊到:“蜘蛛的房子,就像我玩的蹦蹦床,嘿嘿,还有弹性。”这时,突然有一只小苍蝇落到了网中,小朋友们立即欢呼起来:“原来蜘蛛吃苍蝇呀。”突然一个小朋友问到:“蜘蛛是益虫吗?”老师听到这个问题迟疑了一下,因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她本可以马上给小朋友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她也知道,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幼儿的潜力,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老师把问题又抛给了孩子:“那你们觉得蜘蛛是益虫还是害虫呢?”孩子是好奇的,也是天真的,更是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他们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想出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是害虫,因为蜘蛛很吓人,还会咬人;有的说是益虫,因为它会吃苍蝇等。争执不下之中,老师给了孩子这样一个提示:“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你说的是真的呢?”好多幼儿很自然地想到用查书、上网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第二天孩子们在交流了各自的资料之后,已经达成了共识:蜘蛛是益虫,蜘蛛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消灭蚊子,而且我们人类还在蜘蛛的身上学到了织渔网的本领。老师趁势问道:“除了织渔网,我们还有哪些本领是向蜘蛛学到的呢?”老师又抛给了孩子们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再去查资料吧!”我想:孩子们明天交流经验时,又会获得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意外,更多的知识。

周三,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儿歌视频――《小蜘蛛织大网》。小朋友开始仔细地看,不断思考昨天的讨论,后来就兴致勃勃地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充当小蜘蛛,有的充当被抓住的小苍蝇、小飞蛾、小蚊子,还有的则三五成群织了一个大大的网。顿时班里出现一大群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别提多热闹了!老师则在旁边引导大家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不时听到小朋友大声说:“不不,蜘蛛是这样走的!”这一争论很快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纷纷跑到视频面前去观察检验。

周四上午,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画自己眼中的蜘蛛,孩子们可积极了!他们立即找出自己的画具。有的搬着小板凳去了院子有蜘蛛网的地方,有的继续观察着老师昨天播放的视频。老师轻轻地走到他们旁边,不时地提醒他们蜘蛛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肚子,它在干什么,蜘蛛网网状从里到外有什么不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的“大作”完成了。老师吃惊地看着,让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贴到教室长廊的墙上,孩子们个个可开心啦!

通过对活动案例的观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孩子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他们不同于“成人”,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充满乐趣的。甚至一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好玩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观察与探索,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我们需要认真地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好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何正确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成为教师需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时期的幼儿特点“好奇、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他们对于周围事物有极强的求知探索兴趣,他们不仅爱问“是什么”,还会深入地问“为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来的?”如通常他们会这样说:“为什么树会跟着汽车跑?为什么蚂蚁要在地上爬?”他们开始探索自然界,从中寻找答案。而作为老师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否定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兴趣观点强加制止。当孩子满怀期待地想探究为什么闹钟会不停地走动时,而我们却因担心孩子弄坏了闹钟而立即制止他,岂不知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大好时机。当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老师一时无法回答时,老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问题二、怎样恰当引导孩子观察与探索

世界之大,事物之多,而我们给予孩子的知识、技能往往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正确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己教自己的能力。引导幼儿观察,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以启发为主,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去观察,不能把观察当成一项任务。在观察之前,教师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条件,激发孩子观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其次,对于幼儿来说,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对于开发智力也非常重要。引导孩子观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1.^察前,让孩子明确观察目的。例如,教师发现孩子蹲在地上观察蚂蚁,便可以先启发他看一看蚂蚁是不是都朝一个方向爬,然后再让他看来和去的蚂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还有几只蚂蚁挤到一起,一块儿向前爬等等。为了能够指导孩子观察,最好是教师跟孩子边观察边谈话。这样既可以指导孩子观察,又可以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发孩子思考,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2.引导孩子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世间万物有着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方面的物理属性,这就需要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要尝一尝,只有这样用多种感官去亲自感受,才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3.启发孩子的多联想和多想象。在观察事物的同时,让孩子边看边想,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往日观察的印象,想象事物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4.观察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幼儿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

问题三、我们应为孩子创造什么样的观察环境

孩子天性单纯、天真,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充满活力的。环境可以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欲望。教师平时要指导孩子多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充实孩子的生活。例如,让孩子观察身边小朋友的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虹、雪、花、草等。这样做不仅使幼儿从中学到知识,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又能促使孩子多思考,从而培养和发展孩子良好的观察能力。

自然界中充满了美。教师在引导孩子观察,帮助他获得某些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孩子去体验、欣赏自然界的美。例如,观察蚂蚁时,就要启发孩子注意小小的蚂蚁能够遵守纪律,懂得合作;观察屋檐下大麻雀给小麻雀喂食时,就可启发孩子体会鸟妈妈喂养小鸟的辛劳。这样的观察不仅孩子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而且使他们懂得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道理。

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一定会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上一篇:工匠精神是产品质量提升的软实力所在 下一篇:游戏场“有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