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搞不搞福利?

时间:2022-10-19 11:29:10

周星驰的《功夫》中,冯小刚哀求斧头帮帮主不要杀自己,说:“我还请你吃过饭呢!”这样的黑色幽默在现实中可不是没有影子。有一个老板,对员工纷纷离去表示不解,说:“我不是经常请你们吃饭吗?”员设想一下这种情形:该公司陷入财政困难,跟员工商量说,取消午餐还是削减1500元工资(假定该午餐市值1500元/月)?员工多半会选择取消午餐。工们点头说:“老板你的确对我们不错。”但私下里,员工说:“请吃那么多饭干什么!不如多发点钱。”

据说某跨国企业提供高档午餐,且价值不菲。有人认为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高档午餐能让员工有自豪感,有助于留住员工,降低人员流动率。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是,由于午餐人人都享有,无法形成差别激励。有人说,从所有人的基数里提出一笔钱办午餐有什么不好?实际上,这么做是同等减少所有人的选择自由。经济学家相信,现金意味着效用最大,因为持有现金选择最多。总之,提供高档午餐的这笔钱,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激励效应。

这里讨论的是实物福利激励。公司组织团购,其作用是降低交易费用,不在讨论之列。团购和食物福利的区别是,团购是自愿参加,不愿意参加的员工可以保留现金,而实物福利则是公司无差别地提供,员工只有不享受该福利的自由。

对于高档午餐来说,如果只看它的一面,员工自然说好。但是如果展现更多的方面,答案恐怕就可疑了。设想一下这种情形:该公司陷入财政困难,跟员工商量说,取消午餐还是削减1500元工资(假定该午餐市值1500元/月)?员工多半会选择取消午餐。在中国,解决午餐问题的市场化餐馆多得很,员工完全可以从多种口味中挑选,并且有很多更省钱的方式。

其实也不必设想这种极端情况,看看员工的日常反应就可。很多人因为外出错过公司的免费午餐,还有人还会因为口味不对自己花钱去外面吃。但是,如果公司提供的不是免费午餐,而是午餐补贴,谁会放弃领取补贴呢?有的公司提供免费宿舍,但却有员工自愿到外面租房子住,他们并不会觉得,比起住宿舍的同事来,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如果公司发住房补贴,被漏发的人一定会非常愤然。

与其公司提供福利,不如给员工更多的选择权。

员工说实物福利好,是因为另一种选择―现金,并没有摆到他们面前来。福利错觉和社会层面的福利错觉是一样的。如果老百姓意识到了某项选择可能让每个人多交税,他们对福利的选择就会不同。问题是,这种福利错觉是可以利用来刺激公司发展的吗?人们的行为并不会完全跟着错觉走。比如公交补贴,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挤公交,但人们也会因为多交税而骂骂咧咧,工作热情下降。福利错觉从来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在公司内部,福利错觉也不会有效。留住员工的不是高档午餐,而是公司为此多付出的费用。如果把这些费用直接发给员工,也许能进一步降低人员流动率。

部分观察者认为,实物福利也许说明这是管理者的理性选择,也许是由于某种僵死的制度。既然不允许多发工资,搞点实物福利总是可以的吧?政府机关福利的流行,当然不是因为公务员更喜欢实物。

在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中,福利更加普遍,因为大公司更容易官僚化。它们在薪资调整方面反应更慢,而在费用控制方面更低效。在一些公司,随便找个出差的理由,就可以享受一次公费旅游。

当然,如果某个员工今年减少了公费旅游的次数和费用数额,他并不会觉得不满,但如果是减同等数额的薪水,那感受就不同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往往要承担很多社会功能。理论上,这些功能都很有意义: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啦、让职工更安心于本职工作啦,等等。

现在,恐怕没几个人认为这些理论是成立的吧。但是现在这些理论由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发扬光大了:公司多为员工提供福利,就可以让员工心无旁骛地搞创新。有趣的是,热衷于搞福利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一些现象,比如那家提供高档午餐的跨国公司,就有员工把家人的晚餐都打包回家,这和过去企业中职工把企业资产拿回家是类似的。

大公司福利制度和政府福利不同的一点是,它并非强制性的。员工可以用脚投票。福利主义也许让大公司招到的人才平均水平降低了,也许影响了员工效率的发挥,但谁在乎呢?对于福利倾向强烈的管理者,我有个建议,想想员工会否私下说:“老板发那么多钱干嘛?不如多请吃饭。”

(本栏目作者为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上一篇:管呓:好作品是有温度的 下一篇:Google是如何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