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门前的青石街

时间:2022-10-19 11:27:10

走过门前的青石街,一步两步三步四步。雨后的天很蓝很遥远,遥远的天上映着脚下的青石街。这千年的青石街啊,经历了多少风霜,却依然向前延伸,延伸到远方。

我向远方走着,一直走着,两边的屋檐滑落一滴滴雨水。雨水坠在浅浅的石湾里――叮咚!石湾足与青石街一样久远的,一个连一个,连到远方,连成一条线。我看着雨滴从屋檐上滑落,一直地,坠向石湾。石湾是平静的,雨滴溅起水花,水花又落入湾里,石湾依旧平静。我的心境与这石湾一样,总能激起水花,又总是恢复平静,惟有耳边永远回响的,是石湾里传来的――叮咚!

叮叮咚咚……水滴的声音细微而清脆,清脆而久远,穿越了时空,每一个声音都似曾相识。记得儿时走过青石街,总是被石板上那一个一个的石湾所吸引。那湾也是浅浅的,走起来颇为有趣:每天,我沿着青石街一颠一颠地去上学,傍晚又一颠一颠地走回家,那种感觉我曾无法形容,直到某天我学会了一个成语,于是回家的路上,我对一个同学说:“啊!我们的青石街抑扬顿错。”

这“抑扬顿错”的青石街也是玩弹珠的好去处。放学后;常常是七八个小孩围在一起,弹子在中间蹦来蹦去。一会儿老鼠偷拿了阿描的弹子啦,一会儿阿描阿狗为抢弹子打起来啦……这样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本来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已经很妨碍交通了,一旦打起来,更足堵得不行。往往这时,大人们就会出面喝斥……喝斥时常是不行的,需把我们一个个都拖回家去才算罢。

青石街还有一样风景便是烧饼店。南边的是张家,北边的是李家,中间不过百步。这便叫街坊邻居为难了,买谁的都觉得不合适,真是为难!

这两家的烧饼各有特色。张家用的是烧煤的烤炉,饼一个挨一个摆在铁板上,一次最多能烤七八十个,而且酥脆可口,小孩子们都爱吃:李家则用的是传统工具做手贴烧饼,案台前通常站四个人,分别和面、擀面、包馅和烘烤,做一个烧饼往往近半个小时,小孩子耐不住,大人们却爱看那做饼的手艺。有时侯人多了。便会围在一起攀谈,常有人因此忘了买烧饼,空手而回。

走在青石街上,若听到有桌案被拍得“当当”响,那一定是李家在做烧饼。不过这声音是永远听不到了,李家搬去了别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就搬走了,也许是料到青石街将要被拆掉的缘故吧。自然的,张家烧饼一枝独秀,卖遍整条青石街,我们也一直吃着张家酥脆的烧饼,偶尔还会想起李家热闹的人群和那轰然作响的声音……

一切都过去了,只留下了几张相片使人回忆。最后一次离开,四月的小雨快停了,三两个行人匆匆而过,屋檐下垂着雨帘,石湾里激出水花,地上湿漉漉的,一个湾,一个湾被雨水冲刷得闪亮。回头看,天被映成灰色,张家店里的青烟,在雨中飘得无影无踪。

主题点评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在改善,拆旧街修新路,拆旧房盖高楼。但当人们一旦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道老房子时,往往是难舍难离,非常留恋,这种恋旧的情结也发生在青石街上。

本文通过对青石街上童年生活的回忆,对青石街独特风景和古朴民风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即将拆掉的青石街的无限依恋之情。

选材点评

作者在选材上下了一番功夫。选取的材料具有个性,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青石街的特点来。

如水滴石湾的景致,用传统的古老的工艺制作烧饼的李家店铺,以及店铺前的热闹景象,街上的人们因两家烧饼店铺距离近,而不知买谁家的好……这些材料虽然是一鳞半爪地,却无不写出青石街独特的自然景致,古朴的民风民情,以及朴素和谐的人际关系。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材是这篇文章优点之一。

布局点评

文章脉络清晰,按照传统的结构形式谋篇布局。

开篇:介绍了青石街的特点。

主体:叙写了青石街上的两道“风景”。

结尾:写我最后一次离开青石街的情景与心情。

文章的结构严谨。在段落的过渡与衔接上,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很有创意。

如第二自然段的尾句:“是石湾传来的一叮咚!”第三段的首句:“叮叮咚咚……”;又如第三段尾句:“我们的青石街抑扬顿挫。”第四段的首句:“这‘抑扬顿挫’的青石街……”在行文中句子与句子的衔接上,有的句子也用了顶真修辞格。如“水湾的声音细微而清脆,清脆而久远。”

语言点评

文章叙述语言简洁利落、俭省笔墨。如:“南边的是张家,北边的是李家。”“这两家的烧饼各有特色。”

描写文字生动形象,作者使用了一些拟声词,如“叮咚”、“叮叮咚咚”来表现雨水滴石湾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又如做烧饼拍桌案发出“当当”的声音和烤炉发出的“轰轰”声响交织一起,烘托出手工作房劳作的紧张和热闹的情景。

上一篇:生命之绿 第4期 下一篇:忘却的豆香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