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9 10:18:59

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

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培养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平台。第14届青歌赛圆满落下了帷幕,像往届一样又掀起了人们对民族唱法评议与质疑的热潮,“罐头歌手”、“民族唱法患上了专业病”、“原生态打败学院派唱法”等批评不绝于耳。艺术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必然会失去观众和市场。其实,青歌赛所反映出来的民族唱法的问题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民族唱法单一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的今天,我们只有积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精华,广泛借鉴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的优点,正确处理好演唱的科学规范与艺术个性的关系,才能不断提升民族声乐水平,开拓民族唱法的新境界。

一、民族唱法是历史的,要树立民族意识,解决好纵向传承问题

音乐界习惯认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从上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的“学堂乐歌”开始萌芽的,并把民族声乐定义为“学院派的歌唱艺术”,这在客观上割断了民族唱法的历史纽带,也削减了民族唱法的丰富内涵。多年来,声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美声+民歌”,教民族声乐的教师和学民族声乐的学生常常忽视或排斥民族民间的演唱方法,一讲到“科学的方法”往往就是套用美声唱法。由于学习和模仿的路径单一,民族唱法缺少应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直接导致发声学院化、唱法趋同化、演绎同质化的弊病。就像一些学者对青歌赛上民族唱法的评论,女选手“千人一嗓”,男选手靠飙高音成了没有特点的“音箱”。民族声乐有着辉煌的过去,青歌赛曾催生了一大批歌坛新星,但原本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民族唱法却在近些年陷入了困境,路子越走越窄。

民族性是“民族唱法”的生命和灵魂。在青歌赛上,“原生态”的演唱往往会使我们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这种曲调优美、风格淳朴、情感炽烈的演唱,不仅征服了评委也赢得了观众。如湖北巴东撒叶儿嗬组合、云南楚雄阿乖佬彝歌队、新疆玛纳斯组合、贵州侗族大歌和内蒙古呼麦等,自然本色的演唱风格,原汁原味的乡音乡情,这种越贴近民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音乐,就越是鲜活、越有个性、越受欢迎。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与本民族的语言以及情感方式的表达等融合起来,才能唱出民族特色和民族神韵。受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思维、表现方法及审美情趣在声乐艺术上的集中反映,与其他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吐字、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追求发声规范、圆润、光亮、富有弹性,充分继承戏曲、曲艺、民歌等传统声乐演唱的精华,有自己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演唱技巧。

民族唱法如何回到源头上来吸取营养,健康发展?一是要在理论上总结提高,二是要在实践上开拓创新。从理论上看,我们对传统民族唱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没有把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族歌剧和民歌丰富的演唱经验和演唱技巧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民族声乐的教育和发展。从实践上看,民族唱法与传统唱法、民间唱法的交流互动不足,要倡导音乐家和歌唱家多到民间采风,多听来自老百姓的音乐,多向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学习。声乐教育要开设民族民间演唱专业,让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家走进音乐殿堂。语言规律的差别及对咬字、吐字、语言在演唱上的不同处理与强调程度,是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原则区别,而唱法上的滑音、颤音、波音、直音等演唱方法又是传统民族唱法的优良技巧,我们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机械地用美声唱法去培养学生。总之,民族唱法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生长在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雨露之下,充分接受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才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二、民族唱法是多元的,要具备世界眼光,解决好横向借鉴问题

现代民族声乐从上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的“学堂乐歌”到延安时期的“新歌剧唱法”;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到60年代的“百花齐放”;从80年代的“借鉴西洋、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到现在对“民族声乐多元”的呼唤,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与西洋声乐碰撞、借鉴、融合、创新中闯出了自己的路。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来华讲学,美声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被广为借鉴,使中国的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法和气质风貌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声唱法虽然科学,但毕竟只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太过强调美声唱法的规范化和统一性,眼界太窄,亦步亦趋,必然会导致民族声乐唱法雷同、音色模仿、风格相似的现象。21世纪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我们要有世纪胸怀和世界眼光,站得要高,看得要远,坚持走全面学习和多元借鉴的路子,积极推动民族唱法与世界音乐文化接轨。

科学唱法无优劣,也没有国界。歌唱发声只要符合人体发声规律,能够从容、持久、富有表现力地演唱声乐作品,就是科学发声。民族唱法要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无论是继承传统、民间的演唱方法,还是借鉴西方的演唱方法,无论是“原生态”唱法,还是“学院派”唱法,只要是具有民族文化神韵、浓郁地域特色、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唱都应纳入民族唱法的范畴。实践证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和新时期西方现代音乐思潮的涌入,两次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大冲撞大交融,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大批歌唱家把西方的演唱技巧和演唱方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结合在一起,一些声乐作品至今仍久唱不衰,久听不厌。取西洋唱法之长,为民族唱法所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民歌演唱中普遍存在的紧、挤、卡,音域窄、音色干、缺少共鸣的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既具有西方的宽泛通畅、集中有力的审美要求,又具有中国传统唱法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民族特征。在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民族声乐艺术应该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从开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和借鉴不同唱法的声乐艺术,不仅要学习西洋美声,还要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注重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使外来的声乐唱法变为中国唱法,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使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更加充实、更为丰富。

总之,只有在恪守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色彩气质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外来音乐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才能使民族声乐唱法始终保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①他虽指木刻艺术而言,但包括声乐唱法在内的所有艺术都当如此。

三、民族唱法是科学的,要学会辩证思维,解决好规范统一问题

第14届青歌赛结束后,围绕民族唱法的规范统一问题,再次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模式教学,过于强调声乐技法的学习,是造成当前民族唱法个性单一的主要原因,“科学化、规范化虽能够批量生产歌手,却抹杀了他们的个性”,有的甚至怀疑民族唱法的科学性。“规范”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个性”是演唱个体独特的嗓音与鲜明的风格。我们既要严格遵守科学规范,又要充分张扬个性,在规范中继承,在个性上创新,充分体现规范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首先,艺术个性必须在严格的规范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培养声乐人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声音基础的共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声乐演唱以表达感情为目的,生动地抒发感情要有美好的声音,而美好声音的形成必须经过规范的训练,不能为片面追求演唱的个性而排斥必须遵守的规范。每个民族、地域、时代都有各自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需求及审美标准。民族声乐的“规范”,是民族声乐科学的发声要求和审美标准。要形成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大众喜爱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就必须对民族声乐的规范充分尊重,严格遵循。金铁霖在这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七字标准”涵盖了声音科学训练的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先共性、后个性的咬字吐字训练,唱什么、像什么的味的追求,与歌唱内容相适应的舞台表演要求,作为民族声乐歌手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对歌手形象、仪表、台风方面的训练,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训练体系。一批在这个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歌唱家的成功,证明了这套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七字标准”只是民族唱法成功探索的一个范例,民族唱法要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发展,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同时民族的审美规范和审美标准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增长,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其次,演唱方法要遵循规范,但不能丢掉个性,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生命。民族声乐的演唱既要有声音松弛明亮、吐字清晰、声情并茂的共性,又要有鲜明的演唱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不同的风土人情、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不同的语言特征、表演风格、感情表现和精神气质,不同的发声技法和演唱风格,必然会催生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演唱特色。世界“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在演唱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时,就创造出各自的艺术个性:帕瓦罗蒂气势恢宏、激越高昂,多明戈热情洋溢、辉煌流畅,卡雷拉斯明朗清新、柔美动人。一度创作仅提供音乐形象,二度创作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的过程,演唱个体在声音条件、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造成歌唱的个性特色。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正处在继承中发展,借鉴中融合,规范中创新的良好状态。无所不师无定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不同的成功经验,不囿于一家,广为采撷而兼取众长,在汲取的同时又有所扬弃,师古不泥古,学洋不崇洋,规范有创新。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音乐的角度看,民族唱法既要弘扬和继承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各种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展现一个多姿多彩、和谐交融、不断发展的音乐世界。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编号:2009SQRS150)]

魏丽莉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荣英涛)

上一篇:怀旧金曲 余音袅袅 下一篇:浅谈乐谱版本的适用性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