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

时间:2022-06-05 03:05:33

“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

一、“双基”与“审美”共存的

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

“双基”指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是小学音乐的基本教学内容;“审美”指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即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和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双基”与“审美”共存,是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既重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又注重音乐教学中的美的情感体验和熏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中指出小学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①其理念在于强调小学音乐课程目标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最终都要为实现这个“核心”目标而进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稣典所编著的《新中华小学教师应用音乐》,其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双基”与“审美”共存的理念,在这本书中,对此理念进行了图解:②

从以上图示可以看出,作者将“双基”与“审美”进行了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共存的局面。

二、朱稣典其人

朱稣典(1896―1947),字西奄,浙江杭州人。曾就读于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与艺术教育家吴梦非一样,是李叔同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在校期间,师从李叔同系统地学习了美术和音乐等科目,所学习的音乐科目内容包括音乐理论、声乐、钢(风)琴及作曲作词等。毕业后“曾任浙五师(绍兴)、浙三师(湖州)、第四中学(宁波)及上虞春晖中学教师,后兼任上海美专教授及中华书局编辑”③。朱氏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他编写音乐教材及教学指导用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中华书局工作则为其学术的出版提供了便利,以至于在其一生中,编写出版了数十本音乐教材、教授指导书及其他文艺书籍。

三、朱稣典其作

(一)课本编撰的背景

如果说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设立“唱歌”课和“乐歌”课,对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滥觞之功的话,那么在“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新学制’,音乐课被列为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的必修课,将‘乐歌’改称为‘音乐’”④,并在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拟定的‘课程标准纲要’中将之做出了明文规定⑤,以及随后在1929年8月小学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音乐科教材分列欣赏、]习、研究三项,并有明确的范围及教学方法的要点等规定”⑥等重要事件,则标志着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进入到了重要的探索阶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的、完美的人”⑦,在1923年“课程标准纲要”颁布之前,从当时出版的音乐教材内容可看出,“唱歌”是学校音乐教学的唯一内容,虽然少数教材或官方文件,如19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由吕元彪等编写的《修身游技唱歌联络教材》、1911年《教育部订定小学教材及课程表》规定“唱歌要旨,要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⑧等提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但由于教学内容仅限于“唱歌”一项,无法真正实现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自1923年“课程标准纲要”颁布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诸如1924年萧友梅所编《新学制乐理教科书》、1925年何明斋所编《新学制音乐教科书》等含有丰富的音乐理论、器乐学习、欣赏内容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熏使得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为实现“审美教育”这一根本目标进入到了重要的探索阶段。正是在这一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家朱稣典自1927年到1932年,历时6年完整地编撰了小学六个年级的音乐课本、与课本配套的以指导课本教学为目的的《音乐课本教授书》和一部名为《新中华小学教师应用音乐》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音乐课本分为小学初级用的《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和小学高级用《新中华音乐课本》。作者在《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本书依据新学制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编辑;书分十二册,足供小学校六学年之用”,⑨可见,该教材是根据1923年由刘质平起草的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以下称《纲要》)的要求所编撰的。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小学高级用《新中华音乐课本》编写于1930年,而就在前一年,教育部通过对《纲要》的修订与完善,重新颁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所以作者在编撰《新中华音乐课本》时,则完全依据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此,以下根据两套课本所依据的课程标准不同,分两部分进行概述。

(二)课本内容概述

1.小学初级用《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内容概述

《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是朱稣典于1927―1929年依据《纲要》所编写的,分为四个年级,共八册,每册十六课,作者在第一册的第一页提出了《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的编辑大意,对教材所依据的文件,教材歌曲中曲谱的特点、歌词的特点,课本内容的结构特点及教材的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说明,以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前四册课本为听唱教学法所用,故课本中没有乐谱,只有带有特制图表的歌词,并附有与歌词内容相关的图画,每册有十六课,每课一首歌曲;后四册则为视唱法,所以课本中歌曲以乐谱形式呈现。

“双基”目标主要体现于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包括教材前四册中的歌曲和后四册中的五线谱记谱法,及以认识乐谱为目的的音乐基础知识等内容。课本中歌曲旋律依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音域、音程关系、调式调性及节拍类型等的运用方面,逐渐放宽或是多样化,如在音程关系方面,前三册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辅之以少数的四、五度跳进,第四册至第七册加进了六度、七度跳进,第八册加进了八度跳进;在调式调性的运用方面,第一册至第七册运用的是G、D、F、C大调等歌曲,第八册则加进了A和降E大调歌曲;音域的运用方面,第一至二册的歌曲所用音在d1―b1之间,第三至四册在d1―d2之间, 第五至六册在c1―d2之间,第七至八册扩充至a―e2之间;节拍的运用方面,前六册采用2\4、3\4、4\4拍歌曲,第七至八册则加进了6\8、4\8拍歌曲。

“审美”目标则体现于歌词内容方面,教材所选歌曲歌词内容主要以“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和涵养和爱合群的情感”为目的,包括认识动物、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爱国教育、生活教育、描写与感慨自然及培养和爱合群情感等内容。

2.小学高级用《新中华音乐课本》内容概述

《新中华音乐课本》共四册,应用于小学五、六年级,是朱稣典于1930年至1931年,根据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所编著的,每册课本除包含一篇“乐谱的认识”外,另分十个单元,首页的编辑大意对于课本的结构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说明,根据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小学音乐课内容分为欣赏、]习和研究等三项,该课本体现出了]习与研究两项内容,欣赏内容没有出现在课本,但在相应的教授书中有内容安排。下面从“研究”与“]习”两个方面,对课本进行简要概述:

“研究”方面,主要体现于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包括出现在每册课本之首篇的“乐谱的认识”和出现在其它单元的有关歌唱的理论、基本音乐常识和课后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乐谱的认识”主要介绍认识乐谱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包括记谱法、节奏节拍、音乐术语、调号等与乐谱认识相关的基本乐理知识。其它单元中的研究内容,出现在每单元的基本练习与歌曲练习的后面,有“问题”、“说明”、“写谱练习”等项目,主要包括各调音阶、基本乐理知识、歌唱时的姿势、音符的写法、声乐与器乐范畴等内容。

“]习”方面,则体现于“双基”与“审美”功能的结合,主要包括基本练习与歌曲练习两大项:基本练习(“双基”)以音程练习为主,包括从二度到八度的音程练习曲,另外有少量的音阶、节奏、重唱练习曲等内容,第一册的基本练习包括C大调音阶练习曲二首、二度音程练习曲三首、三度音程练习曲二首等;第二册的基本练习包括D大调音阶练习曲一首、三度综合音程练习曲二首、四度音程练习曲四首、拍击练习曲二首、听音写谱练习一首等;第三册的基本练习包括五度音程练习曲四首、二部轮唱及重唱练习曲各二首、三连音节奏练习曲一首等;第四册基本练习包括六度音程练习曲三首、七度音程练习曲一首、八度音程练习曲一首、二部重唱练习曲三首、E大调及降E大调音阶练习曲各一首等。歌曲练习部分(“审美”),从歌曲歌词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政治与爱国教育、生活与思想教育、写景与借景抒情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从音乐旋律方面分析,首先,课本中除了单声部歌曲外,在第三册与第四册加进了少量重唱或轮唱歌曲;其次,歌曲旋律的特点通常与该课的基本练习相呼应,使得这些歌曲都起到了延伸基本练习的作用;再次,歌曲风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主要体现于政治、爱国教育和一部分思想教育等内容方面的歌曲,如:歌曲《青年》、《报国仇》等等;另一类则是旋律线条较悠长的抒情性风格,主要体现于借景抒情与生活教育内容的歌曲,如:歌曲《夏日的傍晚》、《渔翁乐》等。

四、音乐课本中所蕴藏的“双基”与“审美”

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思想

根据以上对课本歌曲的内容、旋律特点及其他音乐知识安排的分析,以其配套的音乐教授书和《新中华小学教师应用音乐》一书作参考,可看出其“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思想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以对学生的“双基”培养作为相对价值目标的音乐教育观

在这套小学音乐课本中,作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与其配套的音乐课本教授书中,他提出“能唱平易的歌曲,能识简易的乐谱”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对价值目标”,是实现“绝对价值目标”的手段,并在课本内容的安排中得以体现。

一方面,课本第四册至第八册中,涉及到了以认识乐谱为目的的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符与休止符的认识、拍号的意义、各种常用音乐术语的认识等内容;在高级用《新中华音乐课本》中,更是单设以“乐谱的认识”和介绍有关歌唱的理论、基本音乐常识等方面内容的“研究”?穴基本知识?雪项目和训练音程视唱、歌曲]唱等内容的“]习”(基本技能)项目。

另一方面,在其编著的《新中华小学教师应用音乐》一书中,对小学音乐课程毕业时应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最低限度进行了规定,其中,初级毕业要求做到“能背唱曲谱不同的歌词五首以上,而音调无误”、“能视唱C调的单音曲”、“能辨别二拍子四拍子的简单曲谱”、“能抄写简易的C调乐谱”等四项内容;高级毕业要求做到“能背唱高级程度的曲谱不同的歌词五首以上而音调无误”、“能视唱C调及一个升半音或一个降半音简单的二重音曲”、“能辨别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的简单曲谱”、“能抄写C、G、F各调的乐谱”、“能知道乐谱组织上必须应用的普通记号”⑩等五项内容。

(二)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为绝对价值目标的音乐教育观

朱稣典在其编著的与音乐课本配套的《音乐课本教授书》中明确提出,“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合群的情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绝对价值目标”{11},而音乐课本内容体现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为绝对价值目标的音乐教育观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歌词内容,课本歌曲的歌词内容除少数为认识生活与自然以外,均体现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如第四册第一课歌曲《大家都早》,其歌词是“你早,你也早,你好,你也好,大家握握手,大家微微笑,大家都好,大家都早;来来来,挽着手,大家一齐向前走,爬过山,渡过水,不怕路难走”。{12}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以培养学生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为内容的歌曲。正如作者在《新中华小学教师应用音乐》一书中提到的“(歌词)要有艺术意义的,能陶冶情操发扬民族的精神,富于国民色彩的,能与人格上以善的影响的”{13}。

另一方面是曲调的色彩,通过前文对歌曲旋律构成各因素分析可知,课本歌曲的旋律以简洁明快、轻快活泼为主,旋律构成简单、朴素;在调式调性上,绝大部分歌曲采用C大调、G大调等色彩明亮的大调式,“因为这几种调子的性质上有单纯,爽快,温和,进取,优美等特性”{14};在音乐风格上,为数众多的精神饱满、奋发向上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给儿童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少数旋律线条较悠长的抒情性风格歌曲,则给儿童以艺术美的享受。

朱氏的这套著作,对于该时期面临“有些学校把音乐课的时间减少,改授他课;或以各科联络的美名,任意用适于音乐,毫无艺术意味的题材,硬作歌词,随便配成曲谱,作儿童的正式教材”{15}这种小学音乐教育的混乱情境,不管是在课程纲要和标准的诠释和应用方面,还是在规范小学音乐教材及教授方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外,课本中所体现的既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又重视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对于构建当代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②⑩{13}{14}朱稣典《新中华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新国民图书社,1932年版,第172、179、180、183、185页。

③谷流、彭飞《弘一大师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④⑤⑧吕金藻等《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音乐教育编年纪实》,《艺术史与史料》,1994年第1期。

⑥朱稣典《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页。

⑦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⑨朱稣典《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第一册》,新国民图书社,1927年版,第1页。

{11}朱稣典《音乐课本教授书》,新国民图书社,1928年版第4页。

{12}朱稣典《新中华教科书音乐课本第四册》,新国民图书社,1928年版第1页。

{15}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石建宇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林能杰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箜篌在中国新疆地区的流播 下一篇:“译”若不达 “配”亦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