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间作花生可行性试验

时间:2022-10-19 09:12:15

摘要:通过对中药材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试验,比较了花生不同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产量、产值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利用白芍间作花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为起垄种植白芍,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个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花生的农艺性状如株高、茎粗、分枝数、开花数都以间作株距45 cm表现较好,间作株距35 cm次之,即花生间作株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单株充分发育生长;但在花生产量、产值方面,以间作株距35 cm为优选,其花生荚果产量(湿重)能达到6 467 kg/hm2、产值为19 400元/hm2。

关键词:白芍;花生;间作;栽培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567.23+9;S565.2;S3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361-03

中药材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由毛茛科(Ranunculace)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制得,主产于安徽、浙江等省,按产地不同分别称“亳白芍”、“杭白芍”等。具有柔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为大宗药材品种,年需求量在1万t左右[1]。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以在栽后的3~4年的夏、秋季收获为宜,一般可收干品10 000~12 000 kg/hm2,市场价格在8~30元/kg之间波动[2],因此单纯种植白芍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户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而多年生中药材间作套种经济作物或农作物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层次对光能及热能的需求来提高对光、热资源的利用程度,促进地下部分对水分、养分的合理利用,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土地产出,保障种植农户的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并能节约管理成本,真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循环性、节约性和多功能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10]。为此试验开展了白芍间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探讨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1,12]的本地化应用可行性,为贵州省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中药材白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杨澜桥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白芍为安徽省亳州市的亳白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本所自育品种黔花生4号(A. hypogaea L. cv. Qian-No.4)。试验地翻耕起垄,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每窝2粒,花生种植密度设置3个处理,处理Ⅰ:株(窝)距25 cm;处理Ⅱ:株距35 cm;处理Ⅲ:株距45 cm;试验地日常管理同常规大田栽培一致。白芍在2011年4月5日种植,花生在2011年4月25日播种;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别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以及开花数等农艺性状,在收获期分别测定花生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完成实验室考种工作,计算荚果的产量、产值;对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考种结果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农艺性状比较

试验过程中花生的齐苗期出现在2011年5月12日,盛花期在7月15日前后,收获期在9月10日。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别在3个处理里随机挖取20株花生测定植株的农艺性状,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花生的株高、茎粗、分枝数以及开花数等农艺性状以处理Ⅲ的表现较好,处理Ⅱ次之,即花生种植的株(窝)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单株的充分发育生长。

2.2 花生植株生物量分析

2011年9月10日收获花生时,在田间随机从各处理里分别选取5株花生,共计15株,分别称取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花生的地下部分生物量为x轴、地上部分生物量为y轴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见图1。线性方程为y=1.998 8 x+0.001 4(R2=0.520 8,n=15,P

2.3 花生产量与效益分析

2011年9月10日采收花生时,在田间随机从各处理中分别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50 cm×300 cm,收取各样方内所有的花生植株,带回实验室考种,考种结果见表2、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2可知,花生的单株分枝数、样方荚果数在各个处理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即花生种植的株(窝)距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基本一致;考虑到花生对白芍的生长影响和白芍收获前农民的收益,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花生种植密度不宜过低或过高,这从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佐证。从表3可见,3个处理之间的的样方产量差异显著,以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中花生种植密度的处理Ⅱ产量和产值最高,即株(窝)距为35 cm的花生荚果折算产量(湿重)高达6 467 kg/hm2,折算产值可达19 400元/hm2。

3 小结与讨论

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为起垄种植白芍,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个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株(窝)距为35 cm左右较适宜,其花生荚果产量(湿重)能达到6 467 kg/hm2、产值为19 400元/hm2。

由于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在栽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夏秋季才可收获,所以此次试验还未来得及对白芍的产量进行分析。在试验中观察到,与单纯种植白芍比较,白芍间作花生的田间表观生长情况并无显著性变化。此外,间作花生比白芍单作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白芍间作花生能有效地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白芍为深根性植物,而花生根系发达,既能固氮又能疏松土壤,可使耕作层改善营养水平与物理结构,创造出一个白芍与花生互惠生长的有利根系环境。其次是白芍年生长周期与花生相近,可同季管理,因此尽管白芍生长周期长达5年,但间作花生后能以种促管、以短养长、以管促收,即花生的管理也兼顾了白芍的管理要求,如花生的除草施肥对白芍的生长发育也有利,花生封行后,杂草就难以生存,这对白芍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壤营养加快自身药用成分合成与积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等将产生积极作用。初步统计每季花生的田间管理可以减少白芍除草2次以上,按目前当地白芍种植基地的除草用工统计,每公顷平均每次除草需150个人工,折合劳务费用达6 000元,2次就是12 000元,这样每年就可节约不菲的劳务支出,能大大降低白芍种植的管理成本。第三是白芍种植基地第一年间作花生可为白芍幼苗生长提供较为理想的生境,尤其是2011年当地遇到了干旱,由于花生植株有效地保护了白芍幼苗正常生长,使一年生白芍植株平安度过了幼苗期,为下年的茁壮生长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是在贵州省引种发展中药材,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种植过中药材,对发展中药材存在畏惧心理,一是怕种不活,二是怕卖不掉;尤其象白芍这类生长周期较长的中药材农户心理更是难以承受,而采取药材间作经济作物或农作物的栽培模式可以让农户感觉踏实,基本收益能得到保障,农户就能安心去搞好中药材生产。因此在新发展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推广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具有保障种植农户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增加土地产出、节约管理成本的现实意义,可行性毋庸质疑,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陈世友.白芍行情等待突破[J].全国药材信息,2011(15):6-7.

[3] 周丽莉,祁建军,李先恩.间套作与中药材的生态栽培[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4):77-80.

[4] 柴 强,黄高宝.间套种植对根系土壤酶及养分复合系统的影响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3):208-211.

[5] 王玉彦,吴凤芝.间套混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J]. 北方园艺,2009(8):136-139.

[6] 张 云.白芍药材产地加工工艺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93-995.

[7] 尕藏措.药用植物白芍的栽培技术[J].青海农牧业,2007(1):38.

[8] 夏家超.中药材白芍的栽培加工方法[J]. 农村百事通,2010(23):34-35.

[9] 杨友琼,吴伯志.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间作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192-196.

[10] 唐永生.间套作抗旱保丰收技术[J].致富天地,2010(2):28-29.

[11] 王 健,蔡崇光.花生、芝麻间作高产高效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02(1):44-45.

[12] 焦念元,陈明灿,宁堂原,等.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2-11783.

上一篇:赤壁市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布局优化 下一篇:黑木耳多糖提取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