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音乐赏鉴

时间:2022-10-19 07:49:12

张艺谋电影音乐赏鉴

[摘 要] 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出色的电影音乐能衬托影片画面、呈现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本文从影视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张艺谋部分作品中的电影音乐进行赏鉴,旨在能更为完善地理解张艺谋电影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给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带来某种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 电影音乐;张艺谋;民族;视听

一、电影音乐的意义所在

影视艺术是声画艺术的结合物,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影视艺术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必须是丰富、强化视觉形象,而不应该成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我国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影视艺术蓬勃发展,在听觉方面,参与声音元素的人声、音乐、音响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对影视作品声音方面的塑造,乃至影视作品整体的艺术风格都有积极的作用。电影音乐是剧中人物情感脉络的基调和暗示,使得影片情感表达充满诗意。优秀的电影音乐,都是与影片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情感的抒发及影片情节的发展密切相连的,通过音乐的配置和运用产生让观众产生审美体验和情绪上的共鸣,在渲染气氛、配合剧情、完成叙事、表达情感方面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谈到中国的电影音乐,不得不提到张艺谋的电影,张艺谋是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屡次在重量级电影节中有所斩获,其作品深受大家的欢迎,不仅如此,其在电影音乐的运用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作品中的音乐同时具有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特有的叙事表意功能,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下面对其代表作中的电影音乐进行赏鉴。

二、张艺谋电影音乐赏鉴

(一)《红高粱》

1988年,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一举捧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此殊荣,张艺谋导演一直是以创造视觉盛宴著称,《红高粱》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导演、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使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如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画面流畅、优美和富于内涵、充满动感,张艺谋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做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红高粱》的成功,造型、摄影和色彩的大胆运用当算作第一功,但单以画面取胜也决不会获得“金熊奖”,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对音乐的运用也炉火纯青,声音和音乐构成了这部电影叙事节奏和完善视听语言的支柱。影片开始时九儿出嫁,一群臭老爷们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伴随迎亲队伍欢快的唢呐声,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奶奶满脸的忧郁和轿夫颠轿的欢快形成对比,到新房时,电影中响起悲凉的唢呐独奏暗示着封建社会女性的被动、悲惨地位。 “我爷爷”和九儿“野合”那一个场景,在配乐上使用的是音乐来模拟人生的呐喊,“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30支唢呐、4支笙和一座中国大箭鼓一起,喊出的是生命的怒放,朴实的快乐,颠簸的红轿,劲拙壮烈的音乐伴着高粱酒,那是一种生命的激情,满怀着黄土高原人的火辣酣畅。九儿闭着眼睛仰面躺倒时,音乐转为唢呐与鼓点的合奏,在雄厚的音乐声中表现出主人公生命力勃发的激情。在行腔中借鉴了山东地方戏曲的柳腔和茂腔以秦腔花腔的一些唱法,将男性的阳刚之气表露无遗。总之,《红高粱》是一个火红的天,火红的地,火红的高粱,火红的人生。这就是影片的完美色调。唢呐和中国大鼓,伴着痛快的呐喊,鼓鼓入耳,与心跳达成和谐的频率,仿佛给影片添加了灵魂。

(二)《英雄》

《英雄》中的音乐充斥着北方的元素,粗犷、沧桑的旋律一直萦绕于整部作品中,把北方大地的这种苍凉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其作品人谭盾这次一改传统的风格,而是将东北音乐与内蒙草原、戈壁沙漠音乐有机融合起来,这种音乐风格不同于《卧虎藏龙》的风格,《卧虎藏龙》的音乐细腻、委婉、相对照较单线,《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多层次,让人想起北方的大谟孤烟、长河落日。但二者都将西方的弦乐和东方的鼓乐做了融会。谭盾在音乐中加入了西方化的元素。一方面表达沧桑、悠久、宽博,另一方面表达浪漫人性。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当年在《辛特勒的名单》中的出色表演,曾感动了全世界。帕尔曼的小提琴在《英雄》的电影配乐中占有最重要的部分。录制过程中,谭盾让帕尔曼将琴弦调松,只用两根弦来拉出声音,声音的表现则借鉴了秦腔的高音特征,营造出一种远古大漠的苍凉感觉,与电影甚为匹配。这正是《英雄》为我们营造的幽古的秦代的世界。打击乐方面谭盾运用了日本的鼓童。这是一个非常特别又很现代的鼓乐队。谭盾亲自挑选了四十几面大鼓为《英雄》配乐,他们录的是日本最著名的鬼太鼓,配上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乐器――铙钟的声音,既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又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这才造就了《英雄》中磅礴大气、雄浑恢宏的打击乐。其中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李连杰与梁朝伟在水上打斗的那个场面,该场景拍摄于“九寨沟”,优美的景色配上动听的音乐,水的声音与乐手用指甲在鼓上面滑动出来的声音,融合与仪器,鼓声、叶子飘舞的声音、手指轻扬划破空气的声音委婉动听,非常的特别。总之,《英雄》这部作品能让人余音绕梁,感受这样一场视觉与听觉盛宴,让观者在一片肃杀的苍茫大地上感觉到一种比声音更安静的声音,这是它的成功之一。英雄由著名音乐人张亚东作曲,林夕填词,黄耀明等担当制作,加上演唱者王菲,可谓众星云集。歌词大意是等待英雄、歌颂英雄,而王菲另类“荒凉”的嗓音与电影中苍凉肃穆的意境十分和谐。

(三)《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上映后,被国内影评界评为1992年佳作的首位,并获得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故事片特别荣誉奖和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它与张艺谋以往的作品有显著不同:题材上,由传奇转向现实;形式上则由浪漫变为写实。与张艺谋以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的手法和风格更具有一种内在性,《秋菊打官司》可以说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之一。全部采用实景、只用四个职业演员和一半的偷拍镜头,这是一部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电影,加上偷拍的一些实际生活状态,如街头的人潮,马路上并行的马车、汽车、人力车与自行车,路边的个体户摊位,贫瘠又没有颜色的乡村(与五光十色的城市形成对比),老人空洞的眼神,骑着自行车的少女等。人物的矛盾关系依然存在着张艺谋一贯的故事性叙述方式。开始秋菊无论如何也要向村长讨个说法,最后不惜告到市里的法院,在结尾,村长和秋菊一家和好时,村长却被抓走了。故事的外表是一个社会性层面的问题:一个民告官的故事;其次是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一个受到损害的弱者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之后,它折射出的则是中国农村人的蒙昧与觉醒的相互交织的大文化的主题。人物关系的转换,显示了张艺谋对这类纪实性影片故事性上的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是本片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音乐不能将就于画面,音乐不光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而且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如何平衡主要是靠个人的感悟,比较难用语言来描述。正是由于音乐的存在,电影情节的流动才有了动力,故事的结构才有了依据。《秋菊打官司》中的音乐实际上都用了秦腔花脸的发声办法和那种行腔方式,秋菊每次走上告状的路,走出村口,几个陇县的老艺人弹月琴,然后配上碗碗腔领唱,一声“走啊!”的秦腔既突出了地方色彩,又表现出主人公的执著。影片结尾秋菊在山谷中的奔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音响效果也非常独特,秋菊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失落,音乐是带有戏剧的,影片的结局也是戏剧的,暗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四)《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乐曲根据公元前20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汉军摆出十面埋伏阵打破楚军的这一历史史实改变,《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共有13个小段落,曲中琵琶铮铮,铿锵有力,分别为:(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前五个小段以萧瑟的几声弦语开场,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模拟军号、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震撼山谷的号角声,托出一番山雨欲来之势。(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这几个小段乐声急转,展现两军对垒短暂的胶着状态,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9)项王败阵;(10)乌江自杀;(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后几个小段描述汉军的胜利者姿态,在一番急促弦语之后,楚霸王渐露败相,尤其在高潮处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来表现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将两军对战的紧张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很有感染力。张艺谋直接以中国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为名,拍摄了同名电影《十面埋伏》。故事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唐朝官府捕快与江湖门派飞刀门之间一场惊险刺激、悬念丛生、扑朔迷离的武侠故事。“爱和恨”是这部电影的音乐主题。“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在这个故事里“爱”和“人物关系”相交织。琵琶曲贯穿这部电影的始终,电影开始后,在乐坊里电影主人公正与一群漂亮姑娘做游戏,充斥跟幕是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奢靡生活,琵琶、歌妓、乐坊历来是紧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里的琵琶曲恰如其分的营造了这种气氛。随着情节的展开,金铺头要求小妹跳舞,这段舞蹈的配乐是二胡和琵琶协奏曲,演奏的汉代李延年的《佳人曲》,这独具震撼力的琵琶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强烈作用。对侠女小妹的形象与气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刻画出小妹的出淤泥而不染和为感情舍弃生命的形象,《佳人曲》这段二胡和琵琶协奏曲在《十面埋伏》中被一再应用。乐曲哀伤、无奈、反抗、拼争、执著和坚持,不仅仅带有哀怨的愁思,更饱含着意外深长的韵味,好像在质问,又像在倾诉。将中国传统乐器细腻悠长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最后一段伴随着小提琴的鼓音,每一声都敲在心灵的最深处。最后音乐却戛然而止,给人思索和叹息,所营造的神秘缥缈的氛围与电影情节相互照应,起到遥相呼应的效果。

三、结 语

总之,音乐具有天生的艺术表现性,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不同的音乐作品,将诠释出不同的视听效果,将会极大地增强电影作品的感染力,只有与画面剧情配合默契,才能将观众带入导演所设定的影像环境之中,只有与影视作品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的音乐,才能成为影视作品的推动力,张艺谋电影的成功其一在于其对于音乐的音调的独到运用,中国电影的成功不仅需要继承传统的、民族的音乐元素,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 张浩岚.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 王志敏.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林世荣(1972― ),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上一篇:浅析法国电影《美丽的约定》 下一篇:纪录片《发现之旅》娱乐化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