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城乡夹 缝中的流动儿童

时间:2022-10-19 06:28:11

游走在城乡夹 缝中的流动儿童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单身外出的个人流动向举家迁移的家庭流动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流动儿童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其教育、医疗、安全、住所和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一位流动儿童的一天

在南京的一个外来人口聚集地,房子外面的自来水龙头处于一天之中最繁忙的时刻。这个聚居区,几乎没有本地市民居住,他们将自家的房子全部翻盖成两层,隔成一个个十几平米的房间,然后全部出租给外来的打工者,他们共用一个临街的自来水龙头。

陈平家就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姐弟仨和他们父母的体温就足以让这个十几平米的房间因温暖而膨胀。为了不惊醒睡在下面一层床上的父亲和弟弟,陈平和姐姐轻手轻脚地从高低床上下来、穿衣服。然后和姐姐一边洗漱,一边开始做早饭。切一点葱花,拿两个鸡蛋,将房间角落的煤气灶打开,用剩饭做蛋炒饭。陈平说,如果头天晚上剩饭了,他们早上就吃早饭,如果没有则不吃早饭。

陈平走到了位于建邺区兴隆街道“河南村”的学校,这个地方因来自河南固始县的打工者比较多而得名。他们的学校是租用废弃的厂房而改造成的,进入大门,首先看到一个鲜红的标语“学会生存”,仿佛时刻在提醒这些孩子,读书对他们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还不到7时,已经有很多孩子在教室里了,他们几乎都是自己走路过来的。这个学校主要由两个大车间组成,车间用隔板隔成一间间的教室。每一学年,都有许多学生中途离开,“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同时许多学生转学过来,流动率保持在50%左右。

11:30,上午的课程结束了,陈平一路小跑回家。为了省钱,姐弟仨中午都不在学校吃饭。陈平的妈妈已经下班,正在睡觉。

下午学校里有活动,要穿校服,陈平将头一天下午洗好的白色运动鞋从窗台上拿下来,鞋子还没有完全干,但是没有其它的鞋子,她只好穿着有些潮湿的运动鞋,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摘自《金陵晚报》)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对应。为了摆脱留守儿童的孤独,享受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他们随父母漂泊异乡,成为流动儿童,却在异乡遭遇尴尬。上学难,升学更难,居无定所,安全无保障,歧视和心理伤害等一系列的问题向他们抛来。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儿童的权利和保护,同时又失去了农村儿童享有的权利和保护。他们生活在暗淡的城乡夹缝中,进退两难。

流动儿童生存状况堪忧

上学难费用高。教育问题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入学难、户口不在本市影响升学、教育费用高等每一个环节都令人头疼。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在9城市中近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3至6周岁流动儿童中,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较高,达到9.3%,不能适龄入学表现尤为突出,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46.9%。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

近年来,国家对流动儿童进城上学逐渐从限制转为支持。公办学校已成为流动儿童的主要选择,这体现了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尽管如此,流动儿童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的流动儿童,他们只能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一是校园硬件环境太差。教室简陋,基本教学设施缺乏,宿舍环境不好;二是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三是公共安全无保障。学校的饮食安全、周边交通环境等都存在隐患。

居无定所条件简陋。流动儿童父母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住简易房,多数家庭住房面积狭小,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而且经常随父母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流动状态中。流动儿童家庭中,90%在城市里的住房是租用的,79%的流动人口家庭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45%的家庭没有厕所,36%的家庭没有厨房。由于住房极为有限,许多进入青春期的流动儿童仍然与父母或兄弟姐妹同居一室,甚至同睡一床,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在流动儿童家庭中,有一部分家庭居住的卫生环境、社区环境都不太好,甚至有一些家庭居住的是危旧房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父母的忽视以及流动儿童本身自律性较差,他们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很容易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他们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流动儿童身心容易受到伤害。

营养不良卫生差。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比较差,常表现为营养不良或贫血,女孩更明显。相对基本生活条件而言,流动儿童的基本医疗条件同样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国家对所有儿童要进行计划免疫,但多数地区因为没有掌握流动儿童的情况,免疫往往难以覆盖到所有儿童,许多流动儿童不能正常地进行计划免疫。同时,儿童计划免疫一般是按当地儿童总数按计划配备药品及经费,流入地往往以收取费用采取有偿服务来弥补财政不足。另一方面,按照目前的政策,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医保。由于近年外来人口增加,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同时城市教育、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使现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应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调配,建立流动儿童社会保障体系,让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要把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在流动儿童较集中地区设立花钱少、服务好的简易门诊、简易病房、简易产科病床等设施,并实行低收费、限价收费等措施。

心理压抑受歧视。流动儿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所受的心理伤害是经常性的。在学校,即使有幸能进入公办学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也不一定获得了平等的学习环境。在家里,家庭教育条件差,父母无暇与他们积极互动,即使有沟通也是强制性的指令,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无处诉求。在社会交往方面,他们的交往群体绝大部分都是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很少愿意与他们玩耍和沟通。流动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容易出现任性、冷漠、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性格。他们在城市里遭遇的种种歧视给流动儿童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可能导致两个后果:轻则造成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重则造成流动儿童心理扭曲,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不管是何种结果,这都将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未来发展无保障。不尽人意的发展环境使流动儿童和他们的父母难以看到希望,回不去,又留不下来,买不起房,又没有社保,就业的压力,将来的工作,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的困扰、家庭的重压,其实,更严重的问题是它将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失去应有的保障。

流动儿童身陷夹缝原因何在

父母的尴尬境地是困扰流动儿童的直接原因。流动儿童的父母是外出务工人口,外出务工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不是纯粹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他们的户口是农民,却又是编外的市民。他们失去了农民的权利,却又不能享受市民的待遇。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的是最少的工资。父母在城市的尴尬境地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他们既不同于农村儿童,也不同于城市儿童。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属于农村人口,但是他们过的是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不同于城市儿童。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欢乐都不属于他们,他们遭遇最多的是排斥和歧视,在他们心灵深处体会最多的是漂泊的恐慌和父母的艰辛。

制度和政策漏洞是流动儿童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以户籍为基础、以户籍所在地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儿童出生后即在父母户籍所在地进行户籍登记,卫生、教育、人事、社会保障均以户籍为依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这些流动人口没有当地户籍,就享受不到当地相应的诸如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原有的儿童权益保护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流动儿童权益保护存在制度性漏洞,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正当权利,这是造成流动儿童困境的根本原因。

走出城乡夹缝,共享阳光雨露

从个人层面看,流动儿童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社会化主动性。流动儿童大多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流动儿童自身的巨大潜能,调动流动儿童社会化的主动性,教育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项活动,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保持健康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同样的环境会结出不同的果实,在这里,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很重要。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而家庭承担着抚养教育儿童的基本职责。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互动和家庭生活都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切实采取措施,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流动儿童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许多流动人口为生活所困,在城市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对孩子生活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使社会给予的公共救助和服务难以落实。同时,流动儿童父母多数为生存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很少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与交流,更多是简单直接地把自己的期望标准强加给孩子,很少顾及孩子的自身意愿和精神需求,亲子之间缺少互动。即使父母有时间陪孩子,也因为流动儿童父母大多为小学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难以实施有效家庭教育,家庭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要改变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就要提高流动儿童父母的素质,推助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例如,在社区举办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法律法规、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提高教育孩子的知识水平。通过提高父母的知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提高流动儿童的保健水平,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

从社会层面看,要消除歧视,倡导平等,营造关爱流动儿童的氛围。全社会要提高对流动儿童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由于流动儿童已形成巨大的规模,形成了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社会群体,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支持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氛围,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各种帮助。

流动儿童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社会认同,改变流动儿童的弱势地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是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流动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二是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一些好的做法要非营利组织率先倡导和推行,再逐步转变为制度化的措施。三是要发挥小区和学校的职能,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怀和教育,使他们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在城市中健康成长。

从制度层面看,要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由于各地财政体制相对独立,教育、保障、人事和医疗等制度都只针对本地居民,因此,流动儿童未能纳入城市人口登记和管理体系,也不能享受与城市儿童相同的社会服务,相应权利也得不到保障。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完善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障碍,彻底打破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应该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研究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问题,对流动儿童的权利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同时,应鼓励和支持流动儿童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进入主流生活,防止边缘化。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对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做了初步尝试。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期待着流动儿童能早日走出城乡夹缝,共享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阳光。(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学博士)

流动儿童有话说

我的家在农村,但生活在城市;我明明生活在城市,但过的并不是城里人的日子。我渴望到公立学校去念书,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不敢多想的奢望。我们打工子弟小学的学习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学校开办6年来就已经搬了7次家。我渴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有一幢漂亮的教学楼。我长大后要开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让民工子女都能上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我们学好就可以不像爸爸卖菜、妈妈开电梯,我们可以做祖国的栋梁之材。(田秀兰 小学三年级)

其实,我们家条件不太好。爸爸妈妈很早就到城里来做工了。我和弟弟在外婆家。他们很少回去。可是今年他们把我和弟弟一起带到了北京,还交了很多钱让我们上了公立小学,我真是高兴极了,因为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而且还在北京读书,是我以前根本就不敢想的。但是我现在不是很喜欢学校,因为我是外地来的,有些同学看不起我。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说话好听,我说话土;他们是城里人,我是乡下人。有时候,他们都不跟我玩,说我土。我想念农村里的小伙伴。(吴丹丹 小学四年级)

我在城市里入学了,那所学校就是现在的北京打工子弟小学。目前,我们的学校是一所不合法的学校,我们学校有2000多人,32个班,从学前班到初中,是一所流动学校,所以我们特别渴望自己有一个固定的学校,就像流动的孩子需要一个流动的家一样,我希望我们这样的学校一直办下去,这样我就可以念到初中,再念高中。这也许是在做梦,爸爸和我说过了年就把我送回老家去念书,因为我没有北京户口,上北京的初中就得交很多钱。我不明白我已经到城市5年了,我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这个城市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回去呢?(陈宇 小学五年级)

上一篇:“我踏火而来,为的是抢救人们的生命” 下一篇:唐朝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