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悦读”中滋生读写结合的生长点

时间:2022-10-19 05:35:5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应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如何在第一学段贯彻落实“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标?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属于第一学段的语文学习的生长点,做到不缺位也不越位?笔者不断思考、反复实践,现就执教一年级下册的《柳树醒了》的教学片段,谈谈这方面的相关尝试和心得。

在笔者眼里,《柳树醒了》是一首生机勃勃、灵光闪闪、喜气洋洋、趣味满满的儿童诗,读着背着,会让人顿感心情轻松、愉悦、美好和美妙,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习。

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及“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要求,将在诗中反复出现五次、最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小”字确定为让学生重点感受的词语,将“春雷跟柳树说话”“春雨跟柳树洗澡”等定位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画面,将“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枝绿了”“柳絮飞了”作为帮助学生背诵的拐杖及初步感受表达顺序的凭借,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引导发现“小”的秘妙

师:老师想把第一节背一遍,小朋友们听完之后请给我评价评价,好吗?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柳树呀,醒了。”

生:不对不对,老师少了一个“小”字,是“小柳树呀”,不是“柳树呀”。

师:我看见的柳树明明都是高高的、大大的呀,我把它改了!

生:改了就少了一个字!

师:那我就加一个“大”字,改成“大柳树呀”,你们读读,看看是不是一样的味道。

生:好像不一样(学生很认真地读了读之后有些犹豫地说)。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柳树好像不那么美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哦,原来一个“小”字写出了对柳树的可爱呀!就像——

“鬼”不可爱,但“小鬼”可爱,“家伙”不可爱,“小家伙”可爱;“宝贝”可爱,“小宝贝”更可爱一样,“小”字是能表达喜爱感情的。来,我们一起来背诵第一节,把柳树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表达出来。

语感从何而来?不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在循序渐进地、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吗?“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的敏锐感觉从何而来?不就是在这样的对那些不该忽视的词语的关注、比较、评价的热闹气氛中养成的吗?有了这样的过程和积累,以后对《燕子》一课“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中的“小燕子”的感受、理解、欣赏等就是主动、积极、透着理解的灵气的,以至于对高段课文中的那个“小英雄雨来”也会更加喜爱。

二、试着感受画面的清晰

师:这次老师一定不把“小”字丢了。老师把第一和第二节连起来背一遍:

“春雨跟柳树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柳树呀,醒了。

春雷给柳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柳枝哟,软了。”

生:反了反了!是“春雷跟柳树说话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不是“春雨跟柳树说话了,春雷给柳树洗澡了”!

师:啊,改一改不行吗?

生:春雷怎么洗澡哇,它又不是雨水!

生:对呀,打雷是有声音的,像是会说话。

师:哦,我明白了,还真是这样!好,我们一块儿来背诵这两个小节。

没有这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悦读”过程,学生在读、在背“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时,部分学生有可能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机械念着背着,或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地生硬记着背着,几乎不会有生动感和画面感,诗情画意的感觉也就没有生长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即使一首一首诗地学着背着,却总也“熏”不出诗的一点点痕迹和味道。

三、初步建立顺序概念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些我都不会弄错了。好,现在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背一遍。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

藏着藏着,

小柳絮啊,飞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

梳着梳着,

小柳枝啊,绿了。

柳树跟柳孩子们玩耍了,

玩着玩着,

小朋友们,长高了……”

生:啊,又错了!

师:没有哇,你们刚才提醒的地方我都注意了,没有再错了呀!

生:是你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顺序颠倒了!

师:一定要把第三节放在前面,把第四节放在后面吗?你们讨论讨论,怎么让我心服口服!

生:我们发现了这首诗都是按顺序来写的,如果把第三节和第四节颠倒了,顺序就乱了。

师:是吗?让我好好地看一看,想一想——啊,是呀,作者先写柳树被春雷说醒了,接着写柳枝被春雨洗软了、被春风梳绿了,再写柳絮被春风藏飞了,柳树可不就是这么生长、变化的吗?

生:我们讨论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

师:把这些画面装在脑海里,就能很容易把这首诗正确地背下来。谁来试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认为,在第一学段,尤其是在小学起始年级,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极其重要。“忽悠”学生主动思维的“悦读”,就是让学生在日复一日、一点一滴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熏染中,共生言语生命、语文生命的过程和手段。如此实践,学生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就多一次被唤醒言语表达欲的机会,多滋生一个或几个语言表达的生长点。

上一篇:数学课堂,呼唤怎样的教学思维 下一篇:优化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