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壳理论与几个特殊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

时间:2022-10-19 05:29:37

VP壳理论与几个特殊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

摘 要: 最简方案代表着乔姆斯基对极度概括又极度简单的完美句法的追求,主张以经济性为原则,用一套最简单的规则和表达式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本文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VP壳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复制句及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三种比较特殊的动词结构,结果发现形式各异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都可以用VP壳作出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 VP壳理论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动词复制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简方案作为转换生成语法的最新发展,致力于简化语法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过程。其体现在动词上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将语言的所有动词结构表征纳入到一个VP壳(VP shell)结构当中。之前的研究已经将VP壳广泛应用于对多种英语动词现象的底层结构分析当中,体现了其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大大简化和统一了英语动词的句法结构。鉴于普遍语法本质上是全人类所特有和共有的,也为了更好地理解VP壳理论,本文从现代汉语的几个较特殊的动词结构入手,希望借助VP壳结构发现在汉语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之下也存在统一的逻辑式。

一、VP壳及轻动词假设

VP壳结构是在X阶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来的。X阶标理论是管辖约束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说之一,主张句子中所有的句法关系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X阶标双向分叉结构去表征。但X阶标结构所规定的每个节点管辖不超过2个分支的原则,却在描述如图(1)这种英语双宾语结构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它无法对含有两个补足语的及物动词词组进行合理表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简方案提出了VP壳和轻动词假设,指出像give这样的动词实质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动词,它是两个动词的套壳结构。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语义弱的轻动词(light verb),下层动词结构才是以动词give为中心的词组,两个VP结构必须套合在一起使用。这种结构被形象地称作VP壳。有了VP壳,图(1)的双宾语结构就可以满足X阶标理论的双向分叉结构表征原则,如图(2)。

根据VP壳所描述的英语双宾语动词结构的生成过程,动词give首先与其补足语DP a present进行合并,形成一个V’,该V’又与其指示语DP the teacher合并生成一个下层动词结构VP,VP再与抽象的带有使动意义的轻动词合并生成上层的v结构。VP壳结构里的轻动词?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而是一个具有强语素特征的词缀,它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触发原本位于下层VP中的动词give上移并嫁接到该语素上形成合并动词。give移走后在原来位置留下语迹t。give与轻动词组合形成合并动词以后,才能向外部论元指派施事(Agent)题元角色,且由于轻动词带有“cause”的使动意义,合并后便可核查内部DP the teacher所携带的宾格特征,因此这里的轻动词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具有动词cause意义的但又没有具体语音形式的动词后缀。另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中的轻动词并不仅仅只有本例中带有cause,make(使动)意义的这一种,还有带有施事意义do,或带有存在意义be,become等不同类别,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强语素特征,触发下层动词位移形成VP壳。

二、现代汉语中的VP壳结构

VP壳及轻动词假设的提出也为现代汉语的动词结构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汉语中的轻动词并不一定在语音形式上为空,其既可能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占位者,也可能是一个在词汇层面上有意义有声音的显性轻动词(Huang,1997;Lin,2001)。接下来我们试着探讨几个例子。

(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在VP壳理论里,英语的不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不及物,它们其实是隐性及物的。当它受到轻动词触动上移并与之合并之后便可以指派宾格。例如句子“I walk my dog everyday.”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及物动词walk从原本位置上被上移并嫁接到一个带make使动意义的没有具体语音形式的轻动词上,所以其句子的逻辑式基本等同于“I make my dog walk everyday.”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有些不及物动词结构往往也能演变为带宾语的结构,如:

(3)a.有客人来了。

b.来了客人。

按照一般理解,“来”是不及物动词,不指派宾格,所以(3b)句的“客人”一词的位置较难解释。但(3a)和(3b)两句虽然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却相同,且两句中都只有一个名词论元,扮演相同的题元角色――主题(theme)。根据题元角色指派统一化假设(UTAH),具有相同题元角色的论元在句法结构上也应该占有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3b)句和(3a)句的逻辑式应该是一致的,(3b)句是在(3a)句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可用VP壳解释如下:

根据图(4)可知,(3a)和(3b)句的VP壳底层结构相同,表层上的不同是由于在(3a)句中,可以把“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显性轻动词,不再是抽象的词缀,不需要再与另外的独立词结合,所以下层VP的中心词“来了”留在原位不动。而(3b)句中的轻动词是乔姆斯基定义下的具有强语素特征的轻动词?,它的意义虽与动词“有”一致,却是抽象的,所以它必须触发下层VP中的动词“来了”上移并与之合并才能实现其动词功能。

(二)动词复制句

动词复制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语法现象。它的表层结构有动宾和动补两个动词词组,并且这两个动词词组的中心词是相同的。例如:

(5)a.我吃饭吃(得)很快。

b.他说话说(得)很慢。

用VP壳结构来描述动词复制句的逻辑式,我们可以假设上层v结构的中心词为具有施事意义do的显性轻动词,其语音形式由句子当中描述的具体施事行为来决定。如在例子(5a)中的轻动词do指的是“吃”,而在(5b)句子中的do则指“说”。这个显性轻动词可以独立存在,不触发下层动词移位,并指派句中的施事论元及主题论元。下层VP词组多以“V-得”结构加形容词形式或直接以V加形容词形式表动词状态补语,“得”此处被处理成一个动词后缀。图(6a)描述的就是(5a)句的VP壳结构:

图(6)展示的逻辑式还可以用来解释另一种句式。由于汉语中的轻动词既可能是一个独立词形式的显性轻动词,也可能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抽象轻动词?。若(5a)动词复制句的轻动词是后者,其触发下层动词词组的中心词“吃”位移并嫁接后,将会生成另一种表层结构“我吃饭很快。”(如6b所示)。这就证明了在VP壳理论的框架内,动词复制句“我吃饭吃得很快。”和非动词复制句“我吃饭很快。”两句的底层结构是统一的。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英语中,有一部分动词来源于名词。用VP壳理论解释,是由于下层VP结构没有可移动的动词中心词,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下层VP结构中的名词上移与轻动词合并,从而获得动词的功能。例如句子(7)I sneeze.中的sneeze动词生成过程便如图(8)所示: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例如:

(9)我博客了。

当我们用VP壳处理句子(9)时,发现其意思及底层结构实际上与句子(10)一样。

(10)我有了博客。

两句表层结构的不同可以归结为(10)有实实在在的显性轻动词“有”,而(9)只有一个零语音形式的轻动词?,?具备“有”的意思,但它强大的词缀特性要求其必须与独立词合并才符合语法。于是(9)带给了VP壳理论新的挑战,下层结构中没有动词,只有一个名词“博客”。在别无选择之下,处于补足语位置上的名词“博客”必须提升,与轻动词嫁接形成合并动词,只在补语位置留下语迹t。综上所述,句子(9)和(10)中的动词生成过程就如图(1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1)说明了VP壳结构能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类似的例子还有句子:“他科员了一辈子。”句中的动词“科员”也可以看作是由带有“作为”be意义的零语音形式的轻动词?要求原本的名词补语“科员”移入所得的合并动词。其逻辑式基本等同于:“他当了科员一辈子。”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现代汉语讲求意合,其句法形式灵活甚至随意,只求意思到位,规则性不强。本文在VP壳理论框架内分析探讨三种较特殊的现代汉语动词现象的共性,结果发现三种动词结构都存在轻动词,虽然不同类型的轻动词会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本文所分析的汉语动词现象的底层结构却是统一的,都能够被VP壳结构所解释。但由于汉语语言事实错综复杂,且文章篇幅和我的理论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的分析和解释只是试探性的浅析,所举的也是个别具代表性的例子,无法涵盖所有重要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所以要将文中结论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大量研究。然而本文的尝试还是呈现了VP壳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及其理论优越性,在其框架内探讨语言的共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汉语语言现象的生成。这让我们相信,汉语语言现象虽然纷繁复杂,背后一定存在基本统一的理论解释,我们应该为了进一步简化和统一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Huang,C.T.James.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J].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7,(3).

[2]Larson,R.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3).

[3]Lin,T.-H.Jonah.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2001.

[4]Radford,Andrew.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5]袁野.用VP壳解释几个汉语现象[J].云梦学刊,2004,(3):100-102.

[6]张厚振.汉语“把字句”基于最简反案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3-1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情态动词must的情态意义研究 下一篇:关于娘娘庙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