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百货分家之谜

时间:2022-10-19 04:30:06

题要:一个是零售业风头最劲的人物――王德明,一个是商业地产界风头最劲的企业――大连万达集团,一年前,因为一个共同的“百货帝国梦”两强聚首,一年后,因为种种已知和未知的原因,“大洋百货”无奈分家

卖了:是分手而非易手

11月9日,大连万达商业广场,被誉为七家主力店中“旗舰”的大洋百货的宣传广告,已经被百盛百货所取代,而在商铺销售中心的广场分布图上,原本标有“大洋百货”字样的胶条已被撕掉,只留下了银色的胶印。

表象的背后爆出了一条震惊业内的新闻:号称要成为“亚洲第一百货”的大洋百货易手,原本持股40%并控股的大连万达把自己一年前才参与组建的大洋百货给卖了,卖给了香港的新鸿基。

但事实并非如此,万达集团的确是把40%的股份卖了,但接手的新鸿基并不是大洋百货突然冒出来的新主人,而是早就持股的老东家。

市场至今都还一直以为大洋百货是家内资公司,大洋百货上下也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外宣称自己是内资公司,主要投资方是大连万达集团,但据有关人士透露,实际上来自香港的资金同样不少,多到与大连万达平分80%股权。这部分香港资金正是与新鸿基有关。

于是,大洋百货并非是从一只手交到了另一手,而是原本共同捧着大洋的两只手中有一只撤走了。大洋被一拆为二,南方地区的大洋百货划归新鸿基,北方地区的大洋百货则归大连万达。大洋百货原在福州、石狮、南京、常州、无锡、沈阳、大连、苏州的商场将归新鸿基集团所有,而目前在筹备中的武汉店、上海五角场店、南京西路店等则归大连万达所有。至于大洋百货这一名称归属,目前还未最后确定。

其实,这个业界的爆炸性事件早有隐忧:由于万达和新鸿基彼此商业理念不合,随后则演变双方开始争食内地商业利润。大连万达为什么要撤股?表面上看,大洋百货的资金链明显出现问题。自从今年5月无锡店开业之后,开店速度明显放慢,同时开始出现拖欠供货商货款和职工工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台湾和香港来的管理人员被放回家。且刚刚开业的大洋百货南京店也出现几个月内店长数易其人、业绩不佳的局面。

另一位高管则透露:“在5、6月份非典时期,集团在内部作了一些费用上的控制,主要是采取减薪的手段,作一些人事上的调整。”他也同时承认,的确发生过货款拖欠现象。

这与一个传言相呼应:大洋百货之所以出现资金周转上的问题,是因为投资方大连万达的资金链告紧,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大连万达也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地产整肃中被调查了。

关于这个说法,正好又有一个“巧合”: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经营性土地经营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是在今年4月,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很少接受媒体访问的王健林在接受专访时提到,要在年内完成“对大洋百货重组”,这时离大洋百货成立才刚刚一年。这给人的印象是,大连万达被迫收缩战线,抽调资金以专注用于门槛被抬高的房产市场。

有内部人士表示,大洋百货集团原初注册资金2亿元,但是后来到位数字一改再改,说明股东方的确在资金供给上出了变化。但他同时指出,出问题的应该不止大连万达一方,当时香港方面同样占股40%,也并没有及时看到他们的救场。

在没有救场之后,这部分香港资金反过来收购了大连卖出的40%股权,现在看来,似乎香港资金老早就有了要“赶走”大连万达、由自己独自来做的念头。就是谁在操纵这场突然而神秘的“资本游戏”?

接盘手:是李氏而非郭氏

在这一事件的最初报道中,众多媒体在一个不实传言里越陷越深:纷纷报道在大洋百货的突发股变中,大连万达集团撤股,接盘者是郭氏三兄弟的新鸿基集团。但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此前一日,位于上海大洋百货总部的一位超高级管理人员也表示:“不是新鸿基集团,不是郭先生(新鸿基主席郭炳湘)他们。”

那么到底是谁?据记者调查,这位神秘接盘者与一个公司颇有渊源,这个公司与“新鸿基集团”仅差两个字――新鸿基证券,但其隶属于香港联合集团,他的背后只有一个大老板――李明治,而与郭炳湘三兄弟无关。

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市场难得见到李明治活跃的身影,再加上其投资风格是交易手法错综复杂,由此李也显得颇为神秘。李在大洋百货的身份同样令人感到神秘叵测。造成这种迷雾与错觉的原因,是由于李明治采取了“人头公司”的投资方式。

即使在大洋百货内部,熟知内情的人也是很少,一般只知道另外40%的股权来自香港一些个人的投资,这些人有上市公司背景,但并不是以公司名义投资,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把钱从香港弄进来。从一些公开的情况看,在大洋百货集团原来的董事会中,担任董事长的是大连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副董事长是一个名叫陈进安的人士,有说法他就是李明治投资资金的中转代表。这在本次大洋百货股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另外还有一些迹象,可以彰显李明治与大洋百货间不可回避的关联。

2003年元旦,大洋百货南京店开业,一座沉寂了10年的新街口“第一烂尾楼”也借以一鸣惊人。这幢大洋百货所处的物业名叫天安国际大厦,它的一个主要开发商,正是来自香港的一个上市公司――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0028.HK),而天安中国,又正是李明治联合集团旗下投资中国内地的一个主要工具。

祖籍福建、40年代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李明治,在马来西亚的英国ICI化工公司工作时,发明了一套提炼橡胶的新方法,他于1969年出售该方法的专利权,赚得60万马元,掘起第一桶金。从1986年开始,李登陆香港大搞房地产和投资股市。

那么李明治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旗下公司投资,而要通过个人名义呢?零售业界专家顾国建分析,至少有一个方面,他可以借此诉求“内资公司”的名义与待遇,规避“合资公司”所必须遭遇的审批程序,从而在短时间内顺利拿到营业执照;至于是否还有什么其他机巧,就不得而知了。

不论怎样,善于资本运作的李明治,这次把目光放在了内地零售业新贵――大洋百货身上,但他的这一运作却使另一个风云人物――王德明的“百货帝国梦”再次折翼。

王德明去向:是北方还是南方

在这次大洋百货分家事件中,大洋高层的人事变动迟迟未果,也成为这件事留给业界的最大悬念,这一悬念又聚焦于大洋百货总经理王德明的何去何从。

据大洋百货总部一位高管透露,原东家之一的大连万达撤股已成定局;代表李明治的股东将吃下大连万达退出的股权,实现扩股,李明治方将全部拿下大洋百货80%的股权,另外20%的股权依然给管理团队。

基于此,原主要创始团队――总裁王德明及其一些忠心追随者――离开大洋百货也成定局,接管所有业务的是原副总裁颜思文。双方已经达成有趣的意向:长江将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统管大洋百货已开6家店及今后一切营运业务的颜思文将只在南方发展,而依然由王健林作为资金后盾的王德明将只在北方继续拓展零售业务。

在新的大洋百货股权架构下,颜思文的直接上司正是原副董事长陈进安,他才是今后统管大洋百货所有一切事务的人,有说法他将成为新任董事长兼总裁。

对于高层的人事变动,上海大洋总部的答复仍然是“暂时不宜公开”。有媒体采访大洋南京店办公室刘主任时,刘只透露“王德明的的确确已经离任,严姓副总暂不接任集团总裁”,对于“王德明是否会追随大连万达”的问题,刘主任的话显得相当谨慎,“去大连万达的可能性极小”,这和业界普遍猜测的“王德明去大连万达的可能性有80%”出入甚大。

素有商界“金字招牌”之称的王德明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失去了一贯的果断,显得拖泥带水,对媒体的各种说法没有发表过只言片语。移动电话和办公室电话都联系不到他,很明显他是在回避媒体。

素有零售业“金字招牌”之称的王德明是个传奇人物。在中国台湾广告业工作了15年之后,对百货业完全陌生的他带着一批年轻小伙子北上上海,为太平洋百货打天下。自认为是工作狂的王德明每天工作20个小时,并且能时时保持精力充沛。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太平洋百货在中国内地百货界中打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让两岸百货业同行刮目相看。

事实上,王德明一直有建立百货帝国的梦想,他曾向老东家――太平洋百货提出过快速拓展市场的计划,但这一计划未被采纳。于是王德明离开了已经打下半壁江山的太平洋,开始另起炉灶,当时有十几位部下毅然跟随他离开了太平洋,可见王德明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魅力。一年前的秋天,离开太平洋后的王德明与内地民营企业――万达集团一拍即合,投资两亿人民币建立了大洋百货(大国太平洋之意)。一夜之间,其在内地的名声扶摇直上,王德明当时也是充满雄心壮志,想要大干一番。没想到,仅仅不到一年,就由于多方面原因,王德明的“帝国之梦”再次折翼。

上一篇:开创现代四维立体物流运营新模式 下一篇: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