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对幼儿游戏行为影响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19 04:27:37

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对幼儿游戏行为影响的实践研究

【摘要】教师不同的支持策略可能带来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本文以大班表演游戏的开展为平台,就经验丰富、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技能支持等策略,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发现教师支持策略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根据大班幼儿认知经验、动手能力等特点,初步探讨适宜大班表演游戏的教师支持策略,从而促进表演游戏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词】大班 表演游戏 教师支持策略 幼儿游戏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24-02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具有游戏性。但它又是以“故事或童话”为线索进行表演,因此又具有“表演性”。实践研究表明,如何使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特点,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教师不同的支持策略可能带来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本文以大班表演游戏的开展为平台,就经验丰富、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技能支持等策略下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及实践,以探讨适宜大班表演游戏的教师支持策略。

一、教师对幼儿经验丰富的支持策略

案例:在游戏前,教师开展复述故事,丰富角色对话。 “小蝌蚪找妈妈”游戏开始了,幼儿还是为不会说台词而感到犹豫……一幼儿扮演“小乌龟”忘了对话,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肚皮白白的,才是你们的妈妈”,这时旁边的小朋友提醒:“错了,错了”,应该是:“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乌龟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分析思考:

1.幼儿游戏行为:幼儿的对话,体现出对作品的尊重,陈述作品原有的对话。但他们缺少自娱自乐的体验,表演性先于游戏性,如果表演的对话和原话不符,就要被同伴提出。

2.教师支持策略:教师注重对幼儿在游戏前的经验支持,但关注的仅是幼儿对单一对话的记忆,缺乏对故事理解的引导,以致幼儿缺乏自由、个性化的表演。

启示:

经验丰富的支持策略,有助于幼儿个性化地、生动地开展表演游戏。根据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理解与表达能力的特点,教师应注重:

1.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体验角色的心理变化。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应让幼儿理解:小动物都犯了只描述青蛙其中一种特征的问题,而这一特征,正好是下一个要出场的动物。同时,应帮助幼儿体验寻找人物时,小蝌蚪是怎么想?怎么说的?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当小朋友走失或丢失东西时着急的心理等,为自由表演、个性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

2.帮助幼儿丰富作品中的相关经验。如通过查找资料、饲养小蝌蚪等,丰富青蛙外形特征、生长过程、产卵等经验,为幼儿扮演青蛙妈妈等的生动表演提供“知识的营养”。

3.帮助幼儿想象作品的相关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经常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如:想象小蝌蚪找妈妈时,小鱼、小鹅、小乌龟有哪些活动?丰富各个角色在游戏中各自的活动,幼儿不再是单一的观众,他们满足于游戏的自娱自乐,浓厚了游戏性。

二、教师对幼儿环境创设的支持策略

案例:在《小熊请客》中,师幼共同准备大树、草地、小熊家的围墙、桌子等场景。游戏开始前,幼儿积极地布置游戏场景,可是各组游戏场景的摆放几乎完全相同;几次游戏下来,几组的游戏环境并未发生变化。

分析思考:

1.幼儿游戏行为:游戏环境呈现统一化的创设,游戏环境没有与幼儿产生互动,幼儿的游戏发展也没有对环境创设发生影响。

2.教师支持策略:教师重视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但仅是教师的设想,或是师幼共同的设想。统一化的创设,淡化了环境创设对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积极性、推动幼儿游戏行为发展的影响。

启示:

环境创设的支持策略,会使幼儿对表演游戏产生遐想,有助于游戏的生动性。根据大班幼儿积累了一定想象、动手能力的特点,教师应注重:

1.鼓励各组幼儿提出对游戏环境的不同设想。如:在《小蝌蚪妈妈》中,有的小组想在水池里布置水草、鹅卵石等,有的想在岸边布置小鸭、小乌龟的家……教师对这些稚嫩想象的肯定,就是对游戏的自由、想象的大力支持。

2.支持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设。幼儿用同一种材料——牛奶箱,有的砌成山洞,有的围成池塘……。同一种场景、角色,依据幼儿的不同理解进行不同的设计制作,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3.鼓励幼儿按各自的想法布置环境。准备好的场景,放手让幼儿布置;鼓励幼儿利用场景调整环境,也渗透着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对表演游戏的想象。

4.引导幼儿反馈环境创设的进一步设想。游戏中幼儿会对环境创设产生新想法。游戏后,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说:你们觉得今天的场景布置如何?下次你们还准备怎么改进?激发幼儿利用环境调整来增加角色扮演,促进各角色的交流。

这样,环境创设呈现出开放、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促进表演游戏生动、自由地发展。

三、教师对幼儿材料的支持策略

案例1:《小猫钓鱼》开始了,教师投放了小桶、鱼竿等材料,可是游戏进行到河边钓鱼时,“猫妈妈”、“猫弟弟”、“猫姐姐”们都满足于钓鱼,忘记了游戏,直到老师提醒了,“猫弟弟“才开始离开座位,去捉蝴蝶……

案例2:在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中,教师安排了美术活动《装饰礼物》,一批精美的“礼物”出炉了,教师高兴地将礼物投放在游戏区中,可是,游戏时,它们仅仅是小动物们提携在手中的道具,礼物没有发挥原有的作用。

分析思考:

1.幼儿游戏行为:案例1中,教师精心投放了相关材料,可是这些逼真的材料,使幼儿偏离了游戏行为;案例2中,幼儿忽略教师精心设计的道具,幼儿没有与道具产生共鸣。

2.教师支持策略:两个案例,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但由于这些安排,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使得幼儿要么忽略材料的使用,要么游离了游戏。

启示:

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对游戏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对游戏的想象、动手能力逐渐增加等特点,教师应注意:

1.激发幼儿以物代物。在游戏中幼儿经常有一些突发奇想,或寻找相关材料,或把材料想象成其它材料,教师可以上前询问,鼓励幼儿积极实践;并通过游戏后的分享,激发幼儿不断创新使用材料,提高游戏的趣味,激发幼儿生动的表演。

2.激发幼儿对材料制作的需要。教师应注重或从幼儿游戏中观察发现,或通过问题等引发需要,开展相应的材料制作或收集活动。只有唤起幼儿对材料的需要时,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才显得有意义。

3.帮助幼儿筛选、确定必要的材料准备。在第二次“小熊请客”游戏中,有的提出幼儿制作砸大灰狼的石头,有的想制作小熊招待客人的食物……这时,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哪些材料,能更好地推动游戏的开展;哪些可能影响游戏的开展,再引导幼儿筛选、确定相关材料的准备。

四、教师对幼儿表演技能的支持策略

案例1:在“老鼠嫁女”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表演“为女儿寻亲时,鼠爸爸得意的样子”及“娶亲时鼠爸鼠妈的心情变化”。游戏中“鼠爸爸”的表演十分生动,但定睛一看,这举手投足,怎都与游戏前的引导那么相似?

案例2:在“小熊请客”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演。游戏中,“狐狸”请求“小狗”不成,生气地说,“你不带我去,我自己去。”扮演“小狗”的幼儿突然身体向前倾、大声回答:“我才不怕你呢!”这个意外,把“狐狸”吓了一跳。

分析思考:

1.幼儿游戏行为:案例1中的幼儿缺乏自我表现的意识,受游戏引导前其他同伴表演的影响,成为一种统一化的表演;而案例2中,幼儿的自我表演意识强,一声“我才不怕你呢!”既是一种自然的回应,也较好地体现了表演的生动性。

2.教师支持策略: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引导方式。教师1运用高控制的指导,虽然让幼儿表演迅速达到生动性水平,但忽略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教师2重视给幼儿时间空间,让幼儿自由表先,幼儿显得轻松自然,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得以充分体现。

启示: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教师要帮助幼儿从一般性表演向生动性表演发展,应注意:

1.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观赏、体验表演的技巧,让幼儿直观地从演员的种动作、表情等,感受到调动身体、脸部等不同部位,给人带来的视觉艺术,为幼儿表演发挥积极的作用。

2.给幼儿充分的表演时间与空间。教师应让幼儿先尝试表现对作品、情节、角色的理解。而教师应注意:⑴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分析他们的亮点或困难,适时适度地予以帮助;⑵运用照片、录像等方式,记录幼儿游戏的过程,为师幼互动和活动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3.组织小组相互讨论与评价。游戏中幼儿有各自的想法和体验,教师应借助记录、小组讨论等,不断调动幼儿自由分享经验、发表见解。这样,及时的小组交流,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体验或是“问题”的意识,学会带着问题去寻找信息,逐渐提高理解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

小结:

在本文的观察与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教师对支持策略的把握,是影响表演游戏兼具表演性与游戏性的关键。我们认为:只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能力特点,不仅关注幼儿的相关游戏行为,还考虑策略实施的技巧,使游戏的进展既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来自于教师的建议和引导,就可能实现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的自然融合,促进表演游戏生动活泼地发展。

上一篇:刍议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方法与对策 下一篇:在激励中成长 在评价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