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 9期

时间:2022-10-19 04:14:54

与世界和解,跟无趣告别

与《人物》一回生两回熟,初遇那次,在诊所冷清的输液室,我打着吊瓶,扯着嘶哑的嗓子和《人物》记者对谈,那时候的我还带着一股与这个世界拼了的怨气,在身子最虚弱的那一刻开始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乏味和无趣,拿到改版创刊那一期《四目相对 眼波流转 杀!》的专访,我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要高喊“理解万岁”。

一年以后再相逢,我已是《人物》的忠实读者,穿上漂亮衣服摆出幸福自得的Pose,在嘈杂的咖啡馆扯家常一样,聊女人该有的姿态,这时候的我已经学着和世界和解,正逐渐变得“有趣”。记者张卓说《人物》口号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我说谢谢你们的不偏不倚。

柳岩

柳岩肯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出,读者哪怕只是字面上见过,也会觉得她“亲”,这时是否大众脸、胸是D杯还是E杯统统不重要了,你只记得她嘎巴利落脆,供消费的你们消费去,我自己还是自己,倍儿拎得清,一点不以受害者自居;还记得她识人的标准是灵魂干净,年龄越长判断越准。

柳岩两次出现在《人物》上,心态从带着一股子怨气变为要与世界和解,两篇文章的版面则从大红色的夸张变为蓝与白的清爽,这又何尝不是《人物》改版16期之后心态变化的一个折射?从最初憋着一股子劲儿要搔这个世界一下痒痒到越来越平和理性地对话,这是我们该有的姿态。

人物的戏剧感

自从在机场买了一本以郭德纲为封面的2月号《人物》,回来就去邮局进行了订阅。我还每期都推荐给我老公,我们对一些选题和写作赞不绝口,印象深刻的有《北京零点后》、《玩儿——最有趣的于谦》、《搏命姐妹》等,是我打开信箱,拿进屋坐在沙发上一口气看完的。

我觉得《人物》是一个处处透着“新鲜”、“个性”的杂志,就像《人物》主编所说,“我们是多么有戏剧感的物种”。你们的写作表现出了人物的戏剧感。尤其可贵的是,无论是在细节上的“与读者分享”、“读者来函”,还是主体报道,都在语言和态度上实现了一种风格的统一。

本次8月刊,翻了一下,好像没有前几期好看了,有印象的就是王林“大师”那篇和石康在USA。希望以后还是多选择一些有个性、有争议或者有趣味的人物来报道。

Smilelin

《北京零点后》被各种平台不具名抓走、转发动辄上万的事实,证明你着实品位不凡。更有品位的是,你还订阅《人物》。如果说零售是一见倾心,那么订阅就是一个长久的约定。在这个快速翻新的时代,没什么比这种笃定的相约更让人心动的了。

至于整本杂志风格的统一,那必须的。这就像单曲和专辑的关系,单曲循环让人厌倦,但风格统一内涵各异的单曲组成专辑,内容既丰富又不突兀,却让人怎么听怎么舒服。

8期王林、石康固然好,建议你还是细读一下袁隆平。袁的个人经历也许不够有趣,只是整天埋首稻田、34岁才结婚当年难免被怀疑雄蕊退化,但足够有意义,因为他和他的杂交水稻与1960年至今的国家叙事联系紧密,是直面过饥饿的恐惧之后一个政权的选择,是有戏剧感的现实。

观看中国现实

世界从来不是单一色,就是这么真真假假,美丑皆备。从不标榜自己是大师的袁隆平才是真正的大师,而自诩气功大师的王林不过是招摇撞骗多年的跳梁小丑。一个朴实无华、简单至极,一个从头到脚包装讲究,善用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清思录

所以厘清王林“大师”被揭穿之前人们纷纷上门跪拜的原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看中国现实。

为何做石康

杂志是否非要从过气老土还没有什么品位的人物上寻找优越感,为何做石康?意义在于,让石康教给我们理解西方以及美国?谢谢,还不如看美剧,坏选题就是坏品位。

钱德勒-摩羯

不知你是本来就烦他还是看完之后烦了他。如果是前者,那一笑了之说声“哎呀没办法你忍着点吧”。如果是后者,我们倒可以解释两句。

为何做石康?这问题再扩大点就是,《人物》怎么选择人物?当然脱不开那几个基本原则:重要性、贴近性,等等。至于石康,最关键的是,戏剧性,他活得有意思,他活色生香,他一惊一乍。我们探查了一下他在怎样的状态下不断发表国人神经的言论,然后也看到他与当地人没有太多交往,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感受美国。那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至于是否要追随石康的视角去理解西方和美国,甚至世界,则只能由阅读者自己决定。

但作为一本刊物,我们的旨趣是展现人物的逻辑和背景,而不是给人下个定义“没品位 ”,然后甩手不做还挺有优越感。世界上没有比批评更简单的事情了,对石康是这样,对王林也是这样。

上一篇:浅论山西“智慧城市”建设 下一篇:被动待着是困,主动待着是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