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框框 有个新玩法

时间:2022-10-19 04:09:41

聚焦本季两个人们最熟悉的图案:格纹与条纹。然而这一季的潮流轮回令人耳目一新:棋盘格扩张尺寸,横条纹加粗,纵条纹涌现,色彩和搭配方式都更多样;同时薄纱、雪纺、镂空针织等非传统材质纷纷被用于增强新鲜感。

2013的春夏秀场中,格子与条纹相得益彰。Louis Vuitton秀场上的棋盘裙让人过目不忘,而Dolce&Gabbana将条纹和女性曲线完美结合,铺天盖地的条纹与格纹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这种看似简单有序的图案,还原图案本身的情趣,在设计师手中重复、放大、生出迷幻的效果。

双生棋盘格

正如Marc Jacobs自己的发言:“在经历了火车和讲故事的浪漫后,这个系列我希望感觉不到故事,但却有力量。所以,格子诞生了。”虽然机械的格子图案显得冰冷空洞,但是阳光般的明黄色还是为本季春夏女装系列带来了几分暖意。三种不同高度排列的柱子暗示出本季时装的三种不同长度,它们分别是短裤、中长款,以及长款。

棋盘格图案所展示的格纹也发生了大小的变化,大格与小格,各不相同。这些令人瞩目的格纹图案时装毫无疑问地与上世纪60年代的新潮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闪亮的束发带、马克西裙子和散发悠闲感的短夹克以及收身铅笔裙,甚至花朵的图案都装饰在直线型的时装上,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了新简约主义。

地中海条纹

本季的Dolce&Gabbana围绕着极具西西里风情的条纹与印花为主题,条纹和印花虽然在本季时装秀场上出现过太多,但秀场中的那些木偶和盔甲兵、瓷盘上的装饰图案印花,还有更加斑斓更具怀旧民俗风情的条纹图案却令人印象深刻。条纹系列肯定会备受关注,因为它们显示出休闲的风格,对于这两位设计师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

条纹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度假风格,但 Dolce&Gabbana却让条纹染上更斑斓的颜色,用上手工质感的编织面料或是将它们和艳色印花上装组合在一起,有了更多的可看性。流苏、串珠,甚至于有着亮丽色彩的雕刻木偶皆用于了体量感夸张的耳饰之中,使得这个造型洋溢着热情的地中海风情。

条纹控

从法国水手的海魂衫中获取灵感,Coco Chanel让条纹成为了“高级”时尚。这个优雅、易搭、简约又富有变化的元素流行至今,保持着不变的热度。如Jean Paul Gaultier、Sonia Rykiel等当今设计师,也是条纹的狂热粉丝。在他们的演绎下,条纹元素在T台上不断推陈出新,一季又一季地出现在我们的衣橱中。从简单的蓝白条纹,到粗细变换的多色混搭,从普通的套头衫到雪纺长裙,条纹已经成为了时尚流行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条纹这个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元素”,在2013春夏又一次成为潮流焦点,不过这次它不再限于两种不同色彩直线条平行拼贴的简单组合,设计师们利用扭曲、剪切与拼接、撞色等手法,让条纹呈现出了变化多端的风情。条纹在2013春夏潮流中复兴,作为主打的印花趋势占尽风头。横竖条纹以引人注目的造型呈现,同色调风格则显得精致成熟,点缀色更新了经典条纹T恤、外套和连衣裙,变化多端的条纹能制造丰富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黑白条纹更是时尚百搭的经典,可以性感,可以端庄,可以甜美,总之一切都将成为可能。条纹,无疑是时尚圈中生命力最强的元素之一,轻松又俏皮的条纹吹来了属于春夏季节特有的时髦气息。黑色和白色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搭配基调,而当经典的条纹碰上同样经典的黑白色,绝对是春夏条纹时装的主流色调。

格子控

当宁静优雅的小格子扑面而来时,人们终于知道春季并非亮色当道的季节,沉稳内敛的格子潮流使得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被重新演绎,复古再次成为主流,无论是淑女还是猫女,优雅复古成为了本季设计师共同的追求目标。然而,格子不再是短暂的序曲或守卫,也不再是平常搭配,它们已成为当季的时装主流,俨然变成了时尚本身。大牌设计师们都钟爱的设计元素——格子时尚将会强势回归,一种更大面积的热潮将会席卷格子圈。

2013春夏秀场上,多场重量级品牌皆以方格为主角,推出了洋溢着复古与清新的裙装、外套,尽显简单方格的无限奇趣。Marc Jacobs和Louis Vuitton也将上世纪60年代经典方格作为系列主轴;Hermes本季用皮革编织手法诠释另类方格纹; Balmain秀场上设计师则将方格旋转45度角,重现设计师在古巴饭店大厅见到的精美地砖图样;Alexis Mabille秀场上则充满了田园风情的蓝、粉格子,展现的是一种俏皮的少女范儿。

经典老电影里那些穿格子西装或大衣的男女主角,总是电影的点睛之笔。一辆冒着蒸汽的火车缓缓驰进站台,梦魇般的蒸汽后面,出现一位提皮箱的年轻女孩,她头戴上世纪60年代风格帽饰,裹着合身的小格子套裙,款步走来。格子时尚带人回到那个优雅复古,拥有成熟魅力又不失灵感和热情的美好岁月,格子时装能反衬出浓郁的女人味,得体的裁剪能穿出女人洒脱优雅的特别味道。

上一篇:以定制班为纽带,促进高职校企文化的融合 下一篇:“一切,为创造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