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大舞台

时间:2022-10-19 03:44:32

宝钢大舞台

项目

宝钢大舞台由上钢三厂特种钢炼铸车间改造而成,其建筑座落于世博园浦东片区的滨江公园内,南面园区,北临黄浦江,东西面宽110m,南北进深70m。主体部分为2000年所建的钢结构排架厂房,建筑四面及屋顶均由压型钢板包覆。改造设计的目标是将其转换为世博会期间“中国风”城市文化展示的舞台表演场地,可以提供同时3000个观演座位,每天向游园观众自由开放。

难题

旧有工业建筑的更新是近年来一直颇具话题性。由于改造后的厂房大多作为创意,演艺、艺术类工作场所,既跨界又新潮,因此很有曝光度,社会媒体常常借用一个时尚界词汇“华丽转身”来形容其功能内容和外型气质的跃进,颇有对弃暗投明的激赏和鼓励。正因为如此,当2008年初我们设计团队开始为世博会改造“宝钢大舞台”的时候,多少也带着股子投奔了时尚界的兴奋感,既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厂房也一定要让演艺有魅力。

然而,现实残酷,当头遭遇棒喝!整个项目除了按公园临时建筑标准只得到低得不讲道理的工程预算外,还必须满足一条附带的规划要求:改造后的宝钢大舞台必需四面开敞,不仅要能够看到南侧的园区建筑和北侧的黄浦江,还要在减少对公园环境影响的同时直接触摸到公园的绿意。

世博会举行的六个月里,上海会经历梅雨、台风、高温等一年中最不利的动态气象条件,开敞的建筑意味着内外无别,大量观众的观演舒适度几乎无法控制。何去何从?我们觉得作为设计师被别人更大胆的创意忽悠了。

策略

环境决定行为。

当后来所有试图增设围墙、提高观众区空调设备标准的“奢侈”企图被”勤俭办博”的凛然大义无情粉碎后,我们发现原来自己根本无法如想象中”赋予”厂房“华丽转身”的力量。黑格尔前辈敲打得好:“建筑首先要适应某种需要,而且是某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因此单就为满足这种需要,还不必产生艺术作品。”看来还得是穷家富路,看菜吃饭。在放弃了改天换地的狭隘意识后,我们意识到眼前公园绿色的环境和残锈沉默的厂房也许正是解决问题最可靠、现成的资源和线索,而坚持少用设备,多用构造,少用建材、多用植被的“顺从”态度看来才是这次改造的最佳策略。

1.能留则留

考虑到特钢车间的结构还相当结实,钢排架的交错也颇具空间感染力,我们希望“能留则留”,用足一切既有资源,克行节俭。为了保留车间原来的1000m2操作平台,干脆以其为基础进行延展,把整个舞台活动区抬离公园地面5m,既减小功能占地和对公园环境的破坏,又能让观众的视线高高在上,一览园区无遗。同时,支撑架空平台的部分钢柱也都是旧物复用,那是把为了扩大观众区而用托架置换下的四组排架钢柱拆解加工而来的。穷则思变,诸般做法虽属逼不得已,但在项目早期还真是缓解了银子匮乏的窘况。

2.能借则借

要解决观演温度这个根本问题,大型空调设备看来是指望不上了。我们咬牙壮胆,决定“能借则借”,因势利导,完全仰仗公园水土、自然植被和厂房构造的力量来实现空气流动,并通过风的吹拂来提高体表舒适性。这里气流的组织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为此,我们将舞台改至北向,将沿江后墙设计成可打开的活门,并结合高架平台改变了南北主导风向的气流截面,提高了风速。这还不够,设计又刻意使气流在穿越厂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南面乔木林带的树荫过滤,在进入车间的巨大阴影后进一步将南面设置的水池表面蒸发,降低温度,随后再横穿观演区流向北侧较凉爽的江面。而作为对车间内小气候的改善补充,南立面利用板块滴灌植被进行了立体遮阳,多丛的细竹也贯穿平台被引入室内,同时增加体感和视觉的双重舒适性。这些措施的综合改善效果,在2009年最热的天气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3.能明则明

鉴于宝钢大舞台的根骨是个重工业车间,构件尺度巨大(曾有超过4m的巨大钓钩,可惜清拆时不翼而飞),气质粗犷质拙,不拘小节,再加上资金有限,不管如何用心良苦,也不太可能画出个小家碧玉的精致眉眼来。因此,在视觉形态识的塑造上,设计坚持“能明则明”,借鉴了一下文物保护中的“识别性”的做法,把新旧结构、设备构件用系统颜色有目的地区分开来,形成整体尺度中的层次变化。同时,通过色彩、文字、喷绘突出了风帽、疏散楼梯、入口雨棚、舞台墙壁等几个特征地方的局部吸引力,直白地引导视线流动,既夸张了声势又少花钱,很是值得。

结果

1.疑似绿色建筑

改造后的宝钢大舞台应该说基本上解决了设计初始的难题,让人颇感欣慰。考虑到它和环境的关系,我们一直在琢磨它到底有没有机会挤进绿色建筑的队伍。很遗憾,至少按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挺难完整套得上的。不过,它借助绿色环境的参与力量,以尽量少的设备使用和材料消耗方式,适当地提高了使用舒适度并与环境互动友好,感觉确实还不错。为此我们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时组合了一个概念――”低技环保”,宗旨是在技术之外更关注生态的伦理价值,放弃“人定胜天”,更关注对自然的亲近和顺从。

2.《变脸》

作为一个临时配套项目,宝钢大舞台的改造工作本来一直都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可后来因为功能定位的提高而遭遇关注,被提了许多要为伊人整容的需求,作为设计人员,我们难免扭捏屈就。和努力“小鸭变天鹅”的初衷相比,现在的改造结果更像是一出《变脸》,不过好在脸虽然是变了,可内在铁骨依然铮铮,气质不改。没有让“犀利哥”变“娘”,这是宝钢大舞台改造中无为而治的结果,算是很庆幸。

上一篇:设计与反思:沈阳万科新里程设计实践 下一篇:中国航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