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中的速度变化与能量变化解题比较

时间:2022-10-19 01:53:42

碰撞中的速度变化与能量变化解题比较

两物发生碰撞时必须满足:1、碰前、碰后动量守恒;2、碰后动能不能增加――这是中学物理解题的常用判据。其实,两物在同线的对心碰撞中,还满足“碰前相对‘接近速度’不小于碰后相对‘分离速度’”的条件。

碰撞中的“接近速度”与“分离速度”的变化,体现了碰撞前、后动能的变化关系。相对速度与碰撞前、后动能的变化关系,可由以下简化分析得出:

质量为m1的小球以v1的速度在光滑平面上同线追赶质量为m2速度为v2的小球(v1>v2)。若为弹性碰撞,并设碰后两球速度分别u1和u2,则有

动量守恒m1v1+m2v2=m1u1+m2u2(1)

机械能守恒12m1v21+12m2v22=12m1u21+12m2v22(2)

将(1)、(2)变形为

m1v1-m1u1=m2u2-m2v2(3)

m1v21-m1u21=m2u22-m2v22(4)

由(4)/(3)v1-u1=u2-v2(5)

整理可得v1-v2=u2-u1(6)

(6)式表明:在弹性碰撞中,碰前相对“接近速度”等于碰后相对“分离速度”。它实际上反映了弹性碰撞中“碰撞前、后动能相等”。

“接近速度”等于“分离速度”,表明碰撞前后动能相等,为弹性碰撞;“接近速度”大于“分离速度”,表明碰后动能减少,为一般碰撞;“分离速度”为0,表明损耗动能最多,是完全非弹性碰撞。若是“接近速度”小于“分离速度”,则表明物体接触后的动能增加,有其它形式的能向机械能转化,应为“爆炸”。

在碰撞中,先后“动能变化”与“相对速度变化”都可以作为解题的依据。

例题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M=80克的大球以v0=5m/s的速度撞击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20克的小球。用v1和v2分别表示撞后大球和小球的速度,则下列几组数据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是( )

A.v1=3m/s v2=8m/s。

B.v1=4m/s v2=4m/s。

C.v1=45m/s v2=2m/s。

D.v1=2m/s v2=12m/s

常解 用动量守恒判A、B、C、D都满足。

从动能角度,碰前Ek0=Mv20/2=1J。对A:碰后Ek=12Mv12+12mv22=1J,有Ek0=Ek,动能不损失,为弹性碰撞,故可能发生;对B,碰后Ek=12Mv12+12mv22=0.8J,有Ek0>Ek且v1=v2,即速度相等、动能损失最多,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故可能发生;对C,碰后Ek=12Mv12+12mv22=0.85J,有Ek0>Ek,虽然满足“动能不增”的条件,但v1>v2不合常理,故不能发生;对D,碰后Ek=12Mv12+12mv22=1.6J,有Ek0<Ek,动能增加,故不能发生,所以选C、D。

另解 用动量守恒判A、B、C、D都满足。

从相对速度角度,碰前v0-0=5m/s。对A,碰后v2-v1=5m/s,有v0-0=v2-v1,即满足“接近速度”等于“分离速度”,为弹性碰撞,故可能发生;对B,碰后v2-v1=0,即“分离速度”为0,是完全非弹性碰撞,故可能发生;对C,碰后v2-v1=-2.5m/s,即“分离速度”为负,且v1>v2不合常理,故不可能发生;对D,碰后v2-v1=10m/s,有v0-0<v2-v1,即“接近速度”小于“分离速度”,故不可能发生所以选C、D。

显然,“常解”中的计算量较大,C选项中还要由碰撞之后应符合常理来补判;“另解”中利用“接近速度”不小于“分离速度”为判据,计算量较小,不易出错,解题更为方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简谐运动之归类例析 下一篇: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