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生命的尊贵和诗趣

时间:2022-10-19 01:17:26

水洼里的生趣

李元胜

原野里的小水洼,是最不起眼的。

即使你从它们旁边走过,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因为它们太小了,连一朵云的影子也装不下;即使你是诗人,也不能把它们称为镜子,因为很多青草窜出了水面,把你想象的镜面遮得严严实实的。

但是,这些不起眼的水洼却有着无限的生趣,它们是许多昆虫生命的摇篮,也是它们重要的生活舞台。

原野里的水洼,很少有死水一潭,它们都由或明或暗的水脉联系在一起,源源不断的活水,使蜉蝣、色聪、石蝇等对水质挑剔的昆虫也能生存。

清晨,天上仍有着稀落的星子,水洼里,精彩的演出已经开始了。此时的主角是蜻蜓的稚虫,在成功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水下生活后,它们处于一生中最微妙的时刻。浑身泥泞的稚虫听到了蓝天的呼唤,兴奋地从石块下从水草根旁爬出来,爬出水面,爬到草叶上、灌木枝上。来不及滴干身上的泥水,它们的身体就开始了迅速的变化:一架全新的微型飞机渐渐与包裹着它的外壳脱落。原稚虫的壳在背部裂出道口子,蜻蜓拖着折叠着的翅膀,从那里挣脱而出。它们爬到合适的位置,就静静地停下来,耐心地等着翅膀张开并晾干。接下来,它们将进入永不疲倦的飞行游戏中。

我不止一次在微弱的晨光中来到水洼边,观赏蜻蜓羽化的过程。有时,我仅仅是个迟到者,蜻蜓们早已离去,在草叶上留下一些空壳。

有时,露出水面的石头,简直成了各种幼虫或稚虫遗留空壳的展板,除了蜻蜓,还有蜉蝣、石蝇的幼虫留下的精致纪念品。它们也间接说明:野草下面的浅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是一片沉寂。

我对水里的昆虫活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拍摄水下昆虫是极为困难的。

一般来说,凡是有流水经过的水洼,都很容易发现蜉蝣的幼虫。冬天里,我常常在水下的石块中,发现蜉蝣的幼虫。我觉得蜉蝣幼虫的造型极有观赏价值,眼睛夸张,尾须飘逸,有一种很特别的美。

蜉蝣幼虫靠吞食藻类成长,它们依赖水质,又依靠自己的生命活动,控制着藻类的密度,让水质保持清洁。繁殖能力超强的蜉蝣,在水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已引起科学家们浓厚的兴趣。人们可以向它们学习很多东西。

水洼里还可观察到许多有趣的东西。石蛾的幼虫在保护自己方面,是很有想象力的,也很有设计、建造方面的天赋。它收集碎石、细枝,为自己建造房子,然后很舒服地住在里面。有的,则像寄居蟹一样,拖着房子四处游荡。

石蛾成虫,喜欢在水边的草丛或灌木丛中活动。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昆虫,可惜,多数时候,因为其成虫的外貌,人们把它误认为是司空见惯的蛾子。

我教你一个区别石蛾和蛾子的办法:石蛾的翅上长的是毛,而不是蛾子的那些小鳞片。有机会的话可以试着观察一下,两者的区别其实挺大的。

鱼蛉的幼虫,因为比较凶悍,捕食蜉蝣幼虫、小鱼等,它才不需要为自己修建盔甲呢。它们长得像水下的蜈蚣,有着粗糙、旧暗的表面,在石缝里、沙石间狡猾地潜伏着,随时准备袭击路过者。鱼蛉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小河小溪里特别多。当地人称之为爬沙虫,自古以来就是一道美食。由于太受食客喜欢,价格直线攀升。那一带的珍贵种类是否会因人们的贪食而逐渐绝迹.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水洼居民中,水黾的活动格外引人注意,因为它们是生活在水面的。它们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行走,也是科学家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传统的说法是,它们多毛而有油脂的脚可以利用水面的张力,最新的说法是,它们利用了水面下一些看不见的小漩涡。

和水黾同属半翅目的昆虫,还有一些也依赖着小溪或水洼。仰泳蝽看似仰卧着,悠闲地看着蓝天,懒懒地在接近水面的地方划动,实则紧张地侦察着水面上的动静一一旦有叶蝉或蝗蝻从草丛上跌落水面,它们就会迅速靠近,发起致命的攻击。划蝽也是类似的角色,但远不如仰泳蝽凶悍,更多的时候,它们潜于靠近水底的地方,等待着不能挣扎的食物。

常常,我们能在水边发现成群的水黾幼虫时聚时散,组成了一幅变化着的抽象图案。这个图案就像水洼这本书的封面,它提醒我们,里面有许多生命的奇迹,等待着我们去慢慢观赏。

(选自《昆虫之美》)

[赏析]

李元胜的《昆虫之美》被人誉为“一本见证生命的尊贵和诗意的奇书”。《水洼里的生趣》这篇随笔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充满诗意,这与作者的诗人出身不无关系。作者改变了科普类文章通常具有的枯燥,代之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拟.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有关水洼里的生命的精彩画卷。

文章开篇写水洼的小与不起眼,不用客观的数字和理性的描摹,而说“因为它们太小了,连一朵云的影子也装不下”,这样一来,读者的脑海里既有了对水洼大小的常识性判断,又有了蓝天白云下的清澈水洼里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作者还将这些不起眼的水洼想象成“是许多昆虫的生命摇篮,也是它们重要的生活舞台”。在这里每天都有着精彩的演出。爬到草叶、灌木枝上退壳的蜻蜒稚虫,造型独特、对保护水质起特殊作用的蜉蝣幼虫,极有想象力、富有设计建造天赋的石蛾幼虫,外型凶悍、味道鲜美的鱼蛉虫,引人注目、擅长“凌波微步”的水黾,看似悠闲仰卧、实则暗藏杀机的仰泳蝽等,都是这场精彩演出的主角。水洼里的这群形态、习性各异的小精灵,在作者生动的叙述中变得鲜活而又可爱,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仿佛瞥见它们正游动于书本中……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唯美的图画。“清晨,天上仍有着稀落的星子,水洼里,精彩的演出已经开始了”,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置身于月明星稀、曙光微露的原野,敛声屏气期盼一场演出拉开帷幕。写蜉蝣幼虫,“造型极有观赏价值,眼睛夸张,尾须飘逸”,寥寥数语,即能让读者生发出对蜉蝣幼虫那种“特别的美”的无限想象。

除了语言富有诗意、画面唯美,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作者不满足于对水洼及水洼里的生命作感性叙述,还有着一种基于长年累月细致观察而产生的理性、科学的判断。在介绍石蛾成虫时,作者强调石蛾和蛾子的区别其实挺大的——“石蛾的翅上长的是毛,而不是蛾子的那些小鳞片”;在谈到水黾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行走时,作者给出了两种解释——“传统的说法”和“最新的说法”。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作者未置可否。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原野的水洼“里面有许多生命的奇迹,等待着我们去慢慢观赏”和探索。

上一篇:充满艰险的环球之旅 下一篇:童年,令人感到温暖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