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新模式

时间:2022-10-19 01:13:5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新模式

[摘要]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应在继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基础上,以贯穿“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宗旨。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主线,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运动技能,以实现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模式

全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质测试显示,普通高校学生耐力呈下降趋势,肥胖者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没有发挥它的最佳功能。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转移,从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形式目前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需求。

一、构建符合健康教育的课程新体系

体育教学该选择基本的、有实效的、有兴趣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健康教育的课程新体系的核心是突出“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即人本主义的实质。一方面,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主题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贯穿于课堂始终,也是体育课程的一大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的挖掘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人的创造能力,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有机的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持平衡的心态,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征。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主流被困在单纯的生物模式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外在表现,关心的是运动量的大小、身体素质的好坏、运动成绩的优劣,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社会行为,造成了部分学生看似强壮的体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心理疾病及不良的社会性为,严重时甚至导致学生悲观厌世情绪,不能战胜自我,缺乏勇往直前的人本主义精神。还要看到,学生对某项运动的爱好不能与自身的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划等号。如果体育教学只强调统一性,采用行政编班模式去组织教学管理和管理学生,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因此,愈是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愈要划分水平层次采用分层此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开放式的教学就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对运动能力强,并渴求学习新知识的学生,同样能满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上,可采用激发动机-近期目标-满足学习欲望-鼓励性评价地模式。即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欲望,确定近期目标,学生自主的实施学习活动,以满足产生的欲望,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2]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了解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心学生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和身体状况,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互利要求。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三、 优化教学模式

采用分层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专项课教学中,尽量根据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在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两年制体育课,研究发现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的下降,提示大学体育课教学时间应适当延长。本人建议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项初级班,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专项中级班,二年级开设专项高级班,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四年级开展俱乐部性质的上课模式。在选修课形式上,打破专业、年级界限,集中分项目教学。在选项的基础上再按性别、水平分组教学。采用“三自”模式,即:学生自选教师、学生自选课程、学生自选上课时间。[3]

四、 优化教材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体育、趣味体育等迅速发展,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要删减竞技体育的内容;增加大众健身娱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体育项目,如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美操、街舞、保龄球、瑜珈、户外涉足、游戏、民族体育文化场景等;充实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在拓宽教学内容广度的同时,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度,强调突出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以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心理特征。

总之,在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拘形式,大胆开设学生喜欢的教学课程,按学生的适宜时段开设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供学生全方位的自主选择,给学生一个充分宽松、愉快的锻炼氛围,使其在锻炼中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李承维,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认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77-79

[2]黄丽芳,等.论课堂变革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函授通讯,2002,18(3):55-56

[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2004

(作者单位: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广东茂名,2.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井冈山)

上一篇: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 下一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