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在普法实践中对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若干构思

时间:2022-10-19 12:56:03

近三年来在普法实践中对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若干构思

摘 要:近三年来,笔者分别在多所学校开展普法讲座,截止目前,已在20余所学校开展法制讲座,足迹遍布于广东省和四川省,范围涉及大学生、中学生(以中学生为主)和小学生,担任主讲35余次,学生QQ好友400余人,接受学生朋友网上咨询1000余次,来电咨询30余次,受益的普法学子达8000余人。为有效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的犯罪,笔者立足自身的检察工作,结合近年来普法实践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构思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主要问题;犯罪原因;预防机制

一、普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各级组织和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努力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全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普法工作的大力开展下,青少年犯罪案件有了一定减少,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青少年普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普法实施主体较多,缺乏有效协作工作制机。在三年的普法实践中,笔者了解到当前开展青少年犯罪主要涉及有:关工委、共青团委、公安、律师、检察院、法院和司法局等单位,普法实施主体较多,没有专门负责实施普法的牵头者,在众多普法实施者中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普法工作协作机制。最终导致城乡之间和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甚至同级学校之间接受普法差异较大,有时城区的一所学校在一学期要“被普”好几场法制课,而边远乡镇的学校有时好几年都没有接受过普法。

(二) 部分普法内容陈旧、死板,不符合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实际。笔者每到一所学校开展普法,结束后都会与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听取他们对当前普法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下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普法内容。在互动中得知:部分普法者的普法内容过于陈旧、死板,三年讲的普法案例都是同一个,三年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学生们在下面无心听讲,认为开展普法活动对他们来说是受罪;还有部分普法者不是法律专业出生,也不是真正的司法工作者,平时没有接触过青少年犯罪案件,普法课堂讲的是一些宪法内容和刑法的基本概念而不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用一些生动的语言讲授青少年犯罪案例,让学生们感觉很枯燥乏味,难以往下听。

(三) 普法形式过于单一,较少运用科技手段普法。众多普法工作者开展普法宣传基本上就“三要素“构成:即“一个话筒、一幅普法横幅、几页讲稿”就开始匆匆上阵,更有甚者一些普法者只带一张嘴就登上讲台,开始凭空吹说。当前社会科技进步了,青少年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我们的普法形式应该多运用“PPT”演示、警示短片播放、互动交流提问、观摩庭审、“QQ”普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课件是全文字,没有相应的图片、视频;普法内容“四海皆准”,没有分年龄差异和性格差别制作课件,这些单纯的普法形式,让普法效果受到了限制,学生朋友没有真正的受到法制教育。

(四) 普法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后续性普法效果不明显。在众多普法实施主体的行政单位中,刚开始学校大多会聘请普法共建单位的领导或者具体普法工作者担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等职务,并授牌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拉开普法序幕。但后续性普法工作却没有及时跟进,笔者深入多个普法教育基地,了解到共建单位有二、三年没有前往学校普法,导致法制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法制教育基地空有其名。另外由于普法现场讲授者与学生朋友没有充分的开展互动,讲授者没有留下后期联系方式,也没有开通专门的青少年维权专线,学生朋友出现法律困惑时不能及时解决,后续性普法效果不明显,导致青少年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原因: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和辩别能力较差。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心智还正在发展,易愤世嫉俗,易走向偏极,辨别真假与是非的能力较差,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刺激或者遇到坏人,加之自身成长经历受限,经不起挫折和磨难,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的教育原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学生方式方法欠妥。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方法,开展平行班、优生班和快班、慢班之分,让学习好的孩子倍受青睐和重视,学习差的孩子则受到冷落和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差的孩子很可能就会破灌子破摔,会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学校对此情况一般只是重惩罚,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严厉的处分,没有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基本原则。学校不良的处理方法,会使受到处分的同学产生悲观、失望、消极情绪,甚至严重会万念俱灰,从此自暴自弃,流向社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原因:不完整的家庭、父母不良的行为准则,让孩子的得不到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应当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防线,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最常见有以下四个方面: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合,导致子女的心理、品行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父母忙碌工作挣钱,根本无暇照顾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的成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父母不良的娱乐、赌博甚至犯罪行为,会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效仿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粗暴、残忍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性格畸形发展,愤世嫉俗。

(四)社会原因:黄赌毒的引诱,拜金、享乐主义和“灰色地带”的不良影响。社会上黄赌毒的引诱,拜金、享乐主义和“灰色地带”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对青少年的危害较为严重。其中黄色书刊和不良的网络媒体对青少年身心的毒害最深,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较差,好奇心强,没有怎么接受过性知识教育,容易模仿,导致形成不良的性知识观,控制不好甚至走向的犯罪道路;赌博和两者对青少年的伤害也较大,部分青少年崇尚拜金、享乐主义,出于刺激,游走于娱乐场所,追求花天酒地,吸食寻找兴奋;一部分青少年过早接触社会“灰色地带”,认为什么都可以靠钱、靠关系来解决,有钱有权无所不能,滋生了自己犯罪的主观意识。

(五)司法原因: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实际办案中,司法机关还没有真正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比如公安机关在办案中存在超期羁押未成年人的现象,一些看守所、拘留所没有对未成年人犯与成年犯分开羁押,交叉感染容易再次发生犯罪;检察机关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工作机制还需常态化,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需进一步加强;法院在审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还未真正做到惩罚为辅,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存在一些本应判缓刑而判了实刑、本应轻判的而重判和不应判财产刑的而判了财产刑等现象。

三、全面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

(一) 学生的自身预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辩别是非的能力。尽管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但他们还是有一定的自控和鉴别能力,青少年从课堂的政治教育、父母教育和社会事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增强抵抗不良社会风气的能力;遇到事情要平心静气,认真分析寻找原因,不愤世嫉俗,使自身心智不断健全,较早走出青春懵懂期。

(二) 学校预防: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改变长期以来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局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道德;学校要开展法制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意识;老师们要传授学习、人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各种知识,杜绝平行班、优生班和快班、慢班之分,对成绩差的同学要扬长避短,让孩子们受到平等待遇;对一部分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不要一味的给予开除、处分,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在心灵上多接触他们,启迪他们内心世界,慢慢感化他们,用心来帮助他们。

(三) 家庭预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优化家庭环境。家长的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平时生活细节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观念,少赌博,少进娱乐场所花天酒地,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对孩子的学习要全面的督促检查,对其心理上要进行及时的关注和疏导,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问题;夫妻双方不要整天忙于工作忙于挣钱,要抽空陪陪子女,常与子女沟通,解决其心理困惑,给子女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四)社会预防:严厉打击黄赌毒,净化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安排,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大力宣扬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倡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培养自力更生和发奋图强的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能力。同时政府部门要合理的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及时清除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文化部门要对网吧、游戏厅、KTV、酒吧和书店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净化娱乐场所,排除诱发犯罪的根源;公安机关对校园周围环境治安,要进行及时摸底排查,扫除安全隐患。

(五)司法预防:认真贯彻落实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别程序。新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立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特别诉讼程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人司法制度,要求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对青少年犯罪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思考,不能粗暴简单执法。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要遵守法定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严格执行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社会调查、强制提供法律援助、严格适用逮捕和分案处理、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附条件不和合适成年人到场等。同时在办案过程中司法机关认真核实涉案人员的年龄,查清青少年在案件中的主观故意和主次作用,对涉案的青少年犯罪进行准确定性。

[参考文献]

[1]黄太云,刑事诉讼法修改释义,载《人民检察》2012年4月(下半月)。

[2]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未成人犯罪问题实证研究――以福建省近五年未成年人犯罪数据为蓝本,载《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13年第6期。

[3]董石砺,黑社会(性质)组织青少年成员心理特征研究,载《预防职务犯罪学刊》]2011年第4期。

[4]苏彩英、郑大伟、田肇树、董杰,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机制之完善,载《人民检察》2013年4月(下半月)。

[5]陈岚玺、赵勇,对“在校生”违法犯罪的思考,载《预防职务犯罪学刊》]2011年第3期。

(作者单位:四川省丹棱县人民检察院,四川 眉山 620200)

上一篇:皇帝的龙袍讲究多 下一篇:关于对宋代李唐《万壑松风图轴》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