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埃塞俄比亚的“中国菌王”

时间:2022-10-18 11:57:11

闯荡埃塞俄比亚的“中国菌王”

李玉龙是中国农大的硕士研究生,他毕业后主动放弃去欧洲当白领的机会,到埃塞俄比亚当起了志愿者。他在非洲传授农业知识,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非洲屋脊”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李玉龙出生在山西吕梁地区一个农民家庭。2007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婉拒了西班牙和荷兰多家科研机构的高薪邀请,主动加入非国际组织NDFERTL,请求到自然条件恶劣的埃塞俄比亚支教。他的申报岗位为“乡村发展专家”。

埃塞俄比亚位于红海西南,面积110万平方公里,人口7740万。农牧业是埃塞俄比亚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工业基础薄弱。虽然这里的矿产、咖啡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90%的财富却掌握在10%的人手里,大部分老百姓都生活贫困。

李玉龙到达了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这里的海拔有2400多米,堪称“非洲屋脊”。贫富差距异常悬殊。路两旁高档花园别墅随处可见,街道上也不乏奔驰、宝马之类的世界名车,还有最新款的路易威登包包和“苹果”专卖店。而不远处就是一大片用铁皮、木板和树枝搭就的贫民窟。住在低矮小棚子里的人,有的光着脚丫子干活。在农村,很多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00多美元,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与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门官员接洽后,李玉龙被安排到距首都200多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他的工作主要是讲课和提供科技示范,有点像国内的“科技下乡”。但不同的是,开课要自己找教室,自己画海报招生;搞科技示范,也要自己一层一层往政府部门打报告,当然对方也会划拨少量经费。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镇政府无法安排宿舍,他只能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里边只有一张破得连漆皮都没有的桌子和两张床垫子,没有被褥,只有一块小腈纶毯子。虽然当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都在18摄氏度左右,但是昼夜温差大,白天在太阳底下5分钟就会被晒得脱皮,夜里温度却很低,需要盖厚棉被。后来一家中资公司闻讯送来一些日用品,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李玉龙刚刚安顿完毕,就一心想着自己的志愿工作,他在检索资料时发现,埃塞俄比亚气候凉爽,土壤条件也不错,国内常见的农林作物基本都适合生长。现在他们种植的玉米、土豆等产量很低,主要是没有丰产栽培技术。比如土豆,长的比鸡蛋还小,味道还有点涩,其实这样的品种早在20年前中国就淘汰了。他想帮助他们引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再就是尝试在当地培育优良品种。

令小李欣慰的是,当地人的学习热情很高,一天内报名的就有200多人。由于教学点分散在各个偏远的小村庄里,所以每次上课, 李玉龙都要走很多山路。山路崎岖险峻,路边杂草丛生,树木林立。尽管是在白天,他依然担心野兽出没。因为当地的野猪和土狼等非常厉害,吃掉牲畜和咬伤人是常事。无奈之下,他只好找来一根坚硬的木棒和一只哨子。木棒主要用来防御野兽的袭击,哨子则是遇到危险时向附近村民报警用。因为在这里通讯很不发达,由于信号问题连全球通手机都派不上什么用场。

因吃不惯当地发酸的面饼,李玉龙只能自己买菜开伙,可蔬菜非常缺乏,只能买到硬硬的白菜、土豆和洋葱。大米每公斤要12元,猪肉更是稀缺,镇上只有两个地方可以买到,而且限量。比如说星期二晚上这家商店进猪肉,星期三可以买,星期四就没了。一到买猪肉的时候,外国人像打仗一样抢,而且猪肉价格不断抬高。最贵时一公斤卖到50元。

农业推广不像在大学教书和在政府企业里服务,小李平时都是直接与黑人打交道。好在英语是当地通用语言,沟通并不存在障碍。虽然教材缺乏,连课本都没有,大家的态度却都很认真。这也让他觉得做“乡村发展专家”特别有意义。自己就像播种者一样,给黑人兄弟播下了一粒希望。他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喷施赤霉素促进甘蔗生长。实验进展很顺利,在喷施3次后,喷药的植株就长到了没有喷药植株的两倍高。看到这个现象,很多农民惊呼:“太神奇了!”后来当他再去喷药时,黑人都会围上来问个不停,有的还主动拿起喷壶喷一回。

李玉龙觉得,农业专家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同时更要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能教会大家掌握实用技能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把从国内带来的玉米和部分蔬菜种子在当地播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护,这些来自中国的茄子、西葫芦、黄瓜和白兰瓜等种子在埃塞俄比亚的土地上同样获得了丰收。品尝着他做的中国菜,大家赞不绝口。通过改进播种和管理方式,李玉龙将当地的玉米产量提高了一倍多,埃塞俄比亚农业部还专门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并把他的经验作为典范加以推广。

不愧是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小伙子一出手就令这些“未来的技术员”们刮目相看。当地有很多年轻人对中国非常好奇,课余就围坐在小李周围聊天,让他讲述关于那里的一切新鲜事。他们还反复向小李打听,怎样才能到中国去留学和做生意,“你能做我们的经济担保人吗?”李玉龙常被逗得哈哈大笑。

小李到这里时间不长,整个镇上的人都知道这位大专家了,路上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大声朝他喊:“你好!”时不时地,还会有光屁股的小孩冲过来塞给他一个木瓜,大声冲他喊一声“China”,然后笑着跑开。小伙子还经常到镇中心参加当地人的狂欢。他不会唱歌跳舞,就把在家乡学的武术拿出来比划了一下。没想到竟大受欢迎。几位女孩甚至主动和他搭讪。

黑人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比如小李教给他们的“你叫什么名字?”“有中文词典吗?”等日常用语,甚至像“我爱你中国”这样的短句,大家一学就会,发音还挺像那么回事。一位19岁男孩告诉他,自己非常想学中文,如果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就能很容易地在首都的中资企业找到工作。他哥哥就在一家中资公司当司机,月薪比当地人高一倍,因为表现好,老板还带他免费到北京旅游了一次。这已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男孩的这句话对小李触动很大,因为当地人太贫穷了,他们做梦都期盼通过某种方式摆脱贫困,过上白人那样的好日子。可是,怎么能让这些憨厚朴实的黑人兄弟尽快脱贫致富呢?那些日子,他天天都在苦思冥想寻找好项目。

培育蘑菇帮助黑人脱贫

2009年3月的一天,李玉龙陪一位中国老板到亚的斯亚贝巴办事,在一家西班牙人开的餐馆吃饭时,他点了一盘自己最爱吃的炒蘑菇,居然要40美元,小李吓了一跳,忙问为什么这么贵?服务生却说:“一直都这个价!”

经了解才知道,以前当地人在暴雨之后才能在林区看到极少量的蘑菇,后来因为有人误食毒蘑菇险些送命,他们怕中毒,再穷再饿也不吃蘑菇了。其实埃塞俄比亚也有种蘑菇的,只不过被少数几家白人公司垄断,外人根本不懂技术。所以,首都一些高档餐馆和酒店都由他们统一供货,价格自然昂贵。鲜菇1公斤都要15-20美元。得知这一消息,李玉龙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如此丰厚的利润,何不在当地栽培食用菌?要知道,在国内1公斤优质蘑菇的价格也很难超过5美元。

李玉龙在在大学里学过有关课程,还在北京郊外一家大型食用菌基地专门实习过,种蘑菇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可是,当他兴冲冲地向政府部门写报告,申请搞这个科技示范项目时,却碰了一个大钉子。对方的理由很简单:当地人没有吃蘑菇的习惯,产品没有市场!小李不服气,又找到有关负责人据理力争,人家对这个种植项目还是不予理睬。他气坏了,就向一位中资企业老板大发牢骚。没想到,对方一听便乐了:这么好的投资项目,我们可以联手做啊!

最后他们商定,投资100万美元在当地建一个食用菌培育基地。对方出资金,李玉龙负责技术和管理工作,30%的利润归他本人。其实当时小李根本就没考虑自己如何发财,只是觉得这个科技示范项目能帮助当地黑人很快脱贫致富。最起码要比种植玉米、土豆等效益好十倍!

很快,李玉龙在山沟里建立起一个占地100亩的生产基地,与村民一起搭建起一座座大棚,开始自制菌种大量种植蘑菇。3个月后,走进菇园,只见鸡腿菇、褐色菇、双孢菇等十几种菇菌长势旺盛。很快第一批就开始采摘了,一筐筐鲜嫩的蘑菇被装箱运往首都。

由于李玉龙提供的食用菌品质好,价格又便宜,他拉过去的4吨鲜菇当天就被各大餐馆、酒店抢购一空,并请他定期供货。后来一些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直接将车开到基地收购。尽管这些食用菌间隔几天就可采摘,产量可观,但因市场需求较大,仍然供不应求。最有趣的是,最初很多黑人以为蘑菇都是有毒的,连采摘时都小心翼翼,可是当小李做了蘑菇炒肉请他们品尝后,大伙马上就对这种味道鲜美的菜肴赞不绝口。

当地人见栽培食用菌如此赚钱,对中国专家的栽培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发现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李玉龙指导技术人员生产菌袋,种植户只要把菌袋埋在蘑菇棚内,按规定浇水就能生产出蘑菇。于是,当地人纷纷开始自己试种。玛丽和姐姐管理着30平方米的一个棚,一个多月时间,她收获4茬紫孢平菇,累计获利约合5000元人民币。这笔收入对这名29岁的农家妇女而言简直太宝贵了。她需要用这笔钱买米买油,养活老母亲和3个孩子。照这个速度,年收入足可以超过1万美元,而过去她种植普通农作物,一年的收入不到120美元。有了钱,她还准备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里读书。

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福音

就这样,通过科技示范当地的蘑菇棚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规模不断壮大。他们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被送往首都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2010年,李玉龙和合作方又投资建起一家加工厂,采用保鲜袋装和生产蘑菇酱等方式,将这些统一贴着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出口到肯尼亚、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

到2012年春天,他个人的资产已超过150万美元。而更让小伙子高兴的是,他为当地黑人提供了至少5000个就业岗位,并培训出600多名技术人员。不少黑人家庭因种蘑菇脱贫致富,买了拖拉机、卡车,有的家里还添置了彩电、冰箱和电脑。为此,李玉龙多次被媒体报道,并受到该国农业部部长等高官和部落酋长们的高度称赞!

非盟一位官员参观李玉龙的科技示范基地后,由衷地赞叹说:“食用菌栽培技术项目很适合非洲,尤其能帮助妇女参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了福音,尤其让那些消极等待国际援助的人,看到了一条通过自救就可以摆脱饥饿、过上小康生活的希望之路!”

(责编 韩箫语)

上一篇:宜兴新庄:令人向往的幸福新城区 下一篇:塞内加尔探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