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7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18 10:38:57

肾病综合征7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效果

肾病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预后,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案仍以皮质激素和细胞激素药物为基础,但其副反应一直是一个棘手问题,我院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肾病综合症取得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6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血浆白蛋白3.5g,双肾B超提示肾脏体积增大或正常;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征。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13~56岁,平均(28.8±10.2)岁;病程5个月至10年,平均(2.6±1.2)年。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13~55岁,平均(28.3±10.82)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2.5±1.3)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采用泼尼松标准剂量1mg/(kg・d),口服8周,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当减至10mg/d时再维持半年左右。治疗8周未转阴者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环磷酰胺2OOmg/kg静脉滴注,累计量达6~8g后停药。

1.2.2治疗组

在西医基础上加用以下组方:黄芪、芡实各20g,益母草、白茅根、丹参、茯苓各15g,川芎12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使患者症状的不同酌情加减,蛋白尿甚者可重用黄芪、白茅根;阳虚加巴戟天、锁阳;腰痛加杜仲、续断。血尿者用大、小蓟、地榆炭、三七粉(吞服)。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3年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的标准。[2]完全缓解:尿蛋白总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s15.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

3讨论

从中医的理论来说,肾病综合征属于“水肿”的范围,其病因“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而病本皆归于肾”。[3]尤以气虚阳虚为病变之本,以水湿、瘀结阻滞为病变之标,从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该病病情较重,一旦延误治疗,则预后不良。

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以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但该方法存在用药量大,疗程长,易复发,常伴发呼吸道、肺部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在寄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芡实、益母草、白茅根、丹参、茯苓、川芎加减治疗,方中黄芪为君药,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该药对肾小球基底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能减轻通透性蛋白尿,茯苓补气健脾化湿;益母草、白茅根清热消肿;芡实补肾固涩,,固护正气,降低尿蛋白;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及高凝状态。诸药配合使用,对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可以有效减少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缓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本组实验证明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63.1%,且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朱建宁,于宇丽.中西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综合征180例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杂志,2OO1,8(8):468-470.

[2]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5):249-251.

[3]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OO3:208-248.

上一篇:浅议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