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2-10-18 10:23:28

前瞻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的发展

摘 要: 2009年,香港高中开设一门全新科目――通识教育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文章从理论上分析,试图构建大陆地区高中数学通识教育课程,吸取香港之经验,从数学课程设置方面分析,开展大陆高中数学通识教育,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通识人才。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数学教学 新课标

2009年,我国香港地区高中就开始实行了通识教育,然而,中国大陆地区的高中对于数学通识教育更是较少涉及,基于香港地区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分析及总结,文章从三个方面针对如何开展中国大陆地区高中数学通识教育做出深刻思考和总结。

1.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概述

200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提出:“提供一个宽阔的高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涵盖各个学习领域的经历,建立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及加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达成此宏大的愿景,教育统筹局遂于2005年发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一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报告书,向公众宣布“通识教育科”将成为新高中课程的核心科目[1]。

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课程包含“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学、科技与环境”三个学习领域,并开设了“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六个单元。此外,学生还必须进行一项“独立专题探究”通过学生自己选取议题,并运用从该科所获取的概念、知识与视角进行探究式学习[2]。“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成为各学术领域的专家,而“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正面的价值观与积极的态度、社会触觉和适应能力,为将来升学、就业和拥有充实的生活做好准备”。

2.以通识教育为标榜,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设置

香港通识教育提倡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大陆高中数学课程设定选修系列课程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而针对选修课程,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史、现信息技术等课程对了解数学十分重要,因此将数学选修课发展为数学通识课程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2.1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数学史为前提开展高中数学通识。

香港高中通识教育开设社会与文化课程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文化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将学习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数学科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始终推进人类文明,而作为最能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史来说就更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对于高中数学课程的评价多是觉得枯燥无味,在概念定义上生搬硬套,理解消化上生吞活剥。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定义、公式、推论呢?对此开展数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就凸显了。而在数学史教育中就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广泛性。例如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这就可以在高一上学期讲解集合论时给学生添加一些简短的介绍,通过对数学史的讲解让学生走入数学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接受数学。

2.2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建模为高中数学通识。

我国大学、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3]。同时数学建模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一门课程。

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时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2.3科技提供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强化数学通识。

当今信息及网络技术给教学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香港通识教育的其中一个学习领域正强调科学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数学通识课程可以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实用,展现数学符号、数学图像、数学史短片等,利用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多媒体所展现的数学知识形成过程,逐步探索发现其中的原理和技巧,并通过多次不断尝试和运用,掌握这种基本技能、获取经验。例如高中学生刚从二维空间走入三维立体空间时,就可以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进行导入基本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空间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结语

对于借鉴香港通识教育的发展试图建构大陆地区高中的通识教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的分析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果要大力发展及推广大陆高中通识教育就需要各界人士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彭泽平,姚琳.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构架与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议招贴设计中汉字设计的智慧 下一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新考试大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