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10-18 10:16:52

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影响因素历来为教育界所关注。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各个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和困难以及学习能力等维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

作者简介:冯丽霞(1976-),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13-02

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影响因素历来为教育界所关注。李凤杰、刘文(2007)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存在直接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1]陆根书、杨兆芳(2008)认为除学生自身的因素外,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对其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2]娄延常(2004)认为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元动力作用,对创新学习与创新人才成长极为重要。[3]殷雷(2008)认为由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组成的平时成绩与学成绩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证明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4]徐曼(2011)认为学习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学习压力进行合理疏导,使其保持适当的张力,既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也可以避免其产生心理问题。[5]王学臣、周琰(2008)则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6]

综上所述,研究者分别从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和困难以及学习能力方面探讨其和大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但是上述研究仅从单一方面出发,缺乏整体考虑和分析,为此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与大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北京某高校1~3年级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860份,回收847份,回收率为98.5%(见表1)。

2.研究程序

本研究综合上述论文的成果,通过自编问卷来考察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问卷共有30个题目,包括6个维度:学习动机(11个题目)、学习环境(4个题目)、学习兴趣(3个题目)、学习压力和困难(8个题目)、学习能力(2个题目)和学习态度(1个题目)。采用5等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其中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一般同意,4表示比较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本文首先对这些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并简要说明这些指标,然后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考察学习成绩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回归软件是SPSS18.0,本文已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实证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学习目的方面,大部分学生(70%)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认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理想、获得文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而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奖学金、为了父母、别挂科和获得乐趣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下。说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通过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习的是实现就业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获得乐趣,也说明了学生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学习氛围方面,认为本班学习气氛很好的学生占44%,认为学院学习气氛很好的学生比例占33%,38%的学生会经常和别的学生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仅有28%的学生经常会和教师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学习兴趣方面,4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而62%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自己对该课程的兴趣,62%的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能直接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在学习压力方面,认为学习压力来自于父母过高的期望、课程多、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分别占24%、35%、24%;而认为学习压力来自于就业的占50%,说明学生主要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这和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直接相关。

在学习困难方面,认为学习困难来自于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学水平、能力差的学生分别为26%、36%、32%和25%。

在学习能力方面,6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4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很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内容。

在努力程度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学习好,但实际努力学习的仅占35%。

2.回归模型及其说明

以X30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剔除不显著的变量,最终构建的模型结果见表2。

该模型的R2为0.587,拟合效果一般,但解释变量都非常显著,具体的解释分析如下:

在学习目的维度下,所涉及的问题最多,但是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最终却只有一个问题入选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获得好的成绩既不是为了父母、获得新的知识及乐趣、获得能力的提升、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理想等传统因素,也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考研、别挂科、获得文凭等比较现实的因素,而是能给学生带来直接收益的奖学金,说明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学习环境这一维度中,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变量只有“我经常会和老师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显然,只有真正关心自己学习成绩的学生才会经常和教师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教师教学思路和想法,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大部分试卷都是由任课教师给出,那么经常和教师探讨问题的学生最容易把握考试题目的内容和答案。但调查显示,学生之间探讨问题的频度和班级与学校的学习气氛并不能直接影响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映出学生个性的增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学习可以突破传统学习环境的限制。

在学习兴趣这一维度中,对专业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益增加,并且在遭受痛苦和挫折时能不放弃学习。这与乐趣不同,以获得乐趣为目的的学生一旦遇到失败,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在这个维度下,我们发现“我希望所学课程能够直接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这一问题与学习成绩直接呈反向变动关系,意味着越是希望所学课程能够直接应用于今后工作的学生,学习成绩反而不好。这反映出在大学中,所学课程和今后就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也反映出学生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一些矛盾。

在学习压力和困难这个维度中,越认同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学习成绩会越好,因为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当学生有着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时,就会发奋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等补助,以缓解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相反,当学生不存在这样的压力时,相对来说努力学习的收益下降了,取得好成绩更像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说明在大学阶段,学习基础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有限,恰恰是那些认为自己基础差的学生,越会发奋学习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从而取得好成绩。在精英教育模式下,由于招生人数少,学生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在相同或相似努力程度下,基础差的学生会被淘汰出局。这时学习基础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由于入学和毕业的门槛降低了,在校期间最终的学习成绩和就业之间关系减弱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加多元,很多学生并不是十分看重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所以很多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不认为自己基础差。在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和来自父母的期望、课程多、就业之间的压力关系不大,换句话说,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期望、繁多的课程以及严峻的就业,提高学习成绩也不一定是其最佳选择。

在学习能力这个维度下,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在这个维度下的另一道题“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却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没有相关关系,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取得好成绩已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和目标。

在学习态度维度下,“我学习非常努力”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努力学习和最终取得好成绩之间必然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这也印证了前人的研究,态度对于行为结果的意义。

三、讨论

本文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各个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和困难以及学习能力这几个维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得出的结论似乎和传统的分析有所不同。

中国正经历高速的转型增长期,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已经高度市场化,而劳动力的供给由于高校的政府管制并没有实现市场化。当然,高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教学效果难以度量,而科研成果有很好的标准,竞争约束条件下,高校的课题导向和科研导向将不可避免。这意味着教师的招聘原则有强烈的科研化趋势,而不是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发现,西方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培养的学生可以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取得好的成绩意味着具有企业的竞争力。而在中国,好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代表在企业中能够胜任某项工作。在这样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哪些因素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和我们想象中的有所不同。应该看到,前人的研究基本上都忽略了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的考察,本文希望在此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李凤杰,刘文.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26-28.

[2]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8,(7):1-6.

[3]娄延常.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2):68-71.

[4]殷雷.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

31(6):1471-1473.

[5]徐曼.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

(2):91-94.

[6]周琰.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3):732-735.

上一篇:每一秒都是一种体验 下一篇:拓展现代企业办公室工作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