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缓解

时间:2022-10-18 08:33:37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缓解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的生力军。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一直普遍而长期存在着,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这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称。本文通过剖析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法律、信贷环境,提出了加快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路,旨在解决其信贷融资的约束。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环境 信贷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成长迅速,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已成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催生产业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度过了创业的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增长发展阶段,但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融资难依然是现阶段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融资结果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壮大。因此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策环境

(1)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是困扰银行和企业的重要问题。通常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比较透明,银行容易掌握必要的信息。而中小企业大多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也不规范。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借款者通常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隐瞒不利于自己获得贷款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银行不能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的借款者。对于有较高风险的中小企业信贷,银行需要以较高的收益来覆盖风险,因此其贷款利率就比较高,进而引起贷款利率水平的总体提高,导致那些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因借贷成本上升而退出资金借贷市场。一般来讲,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借款人还款的概率两个方面。因此,银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而且关心贷款风险。在借款者的选择上,银行通常宁愿选择风险低、支付利率低的借款者。当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一般不会采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出清市场,而是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的利率水平上对贷款申请者实行配给。银行宁愿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借款人的申请,也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这样,即使中小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也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2)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金融法规建设滞后,执行不力。我国尚未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现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规存在缺少相应配套政策,法律条文规范性多,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使得整个法律政策体系显得僵硬单薄,执行时遇到很多障碍。现行《担保法》存在缺陷,法定担保物的范围狭窄。《担保法》在制度设计上注重不动产担保,而一些有价值的流通性很好的动产,如应收账款、存货、收费权、保险单却不能作为担保物。而中小企业50%以上的资产是以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形式存在,动产的担保价值无法充分发挥,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担保登记制度杂乱无章,登记内容复杂、环节多、手续多,登记成本高,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现有立法层次过低,缺乏执行力,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规范担保行为的《担保法》,但尚缺规范行业发展的机构组织法。

2、金融环境

(1)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与经济的多层次相对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然而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却处于一种断层和错位的状态。我国金融业目前处于以国有商业银行为绝对主导的垄断竞争状态,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处于较弱地位,这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效益,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增长。首先,在垄断的信贷市场中,由于大银行的期望收益率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必将提高单笔贷款额度和抵押品规模,从而将众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其次,国有企业对金融支持具有刚性依赖,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使得金融资源分配必然向其倾斜,导致中小企业取得的信贷资产有限。此外,自本世纪初开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县城撤退或合并一些基层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上收一定额度的贷款审批权限,这进一步加剧了县城及以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困境。

(2)信贷紧缩的经济政策。2008年以来,政府为应对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发行央行票据、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等方式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力度。随着信贷窗口的不断收紧,中小企业想要通过银行获得资金变得更为困难。首先,信贷规模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份额大幅缩减。信贷紧缩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信贷额度降低,出于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更愿意与信用好、风险小的大企业合作,将有限的贷款资金投向大企业,实现收益率同等情况下的风险最小化,这种大企业获得贷款的“优先权”必然压缩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其次,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信用风险大等问题,使得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大企业。而在信贷紧缩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又提高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即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平均上浮30%左右。中小企业以抵押或担保方式向银行贷款还需要承担诸如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相关费用,再加上部分担保机构也相应上调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保费收取比例,导致融资成本增加,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为严峻。

(3)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现有的信贷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企业的主要供给者——地方性中小银行相对不足,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为防范金融风险,上收贷款权限,大规模撤销基层网点,瞄准大企业,甚至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出现类似的“倾斜”趋势,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能力又很有限。另外,国家处于经济和政治双重因素的考虑,产业政策上重点扶持国有大型企业,相应地,信贷政策也向大型国有企业倾斜。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当代女性职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