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社区失能老人及社区照护需求调查

时间:2022-10-18 08:26:27

漕河泾社区失能老人及社区照护需求调查

摘 要 目的:了解社区失能老人现状及医疗服务照护需求,为开展“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漕河泾1 500名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并分析失能原因及卫生服务需求。结果:本社区1 500名老人中,失能老人589人,占39.27%。失能原因以慢性病为首位,占70.46%。56.03%的失能老人需要居家照护,30.90%的失能老人需要养老机构照护,13.07%的失能老人需要住院或家床照护,而需要临终关怀照护为100.00%。结论:漕河泾街道失能老人对“养老、护老、终老”(以下简称“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需求较为欢迎和迫切。

关键词 失能老人 社区照护 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5-03

失能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自然现象[1]。随着社会进一步老龄化,失能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现有的“421”家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可提供的养老、护老、终老服务的资源缺乏,养老机构等专业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均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2]。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高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失能老人“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为在社区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社区功能定位的失能老人一体化照护服务模式提供借鉴,我们于2011年5月3日至6月30日在漕河泾社区开展了社区失能老人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漕河泾街道共有29个居委会,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共17 384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居委会1 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58人,女842人;年龄60~69岁242人,70~79岁514人,80~89岁639人,90~99岁101人,100岁以上4人。

1.2 方法

1.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该量表由美国Lawton和Brody于1969年制订,量表共有l4项指标,其中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8项(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做饭、打电话、自理经济、服药、洗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6项(行走、洗澡、如厕、穿衣、梳头刷牙、进食)。评定结果按照总分、单项分进行分析。总分<16分,为具有完全自理能力;凡有2项或2项以上单项分≥3分或总分≥16分,为存在自理能力障碍[3]。

1.2.2 一般情况调查

自行设计“漕河泾街道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医疗服务照护需求问卷”,内容包括文化程度、居住条件、患病情况、医保情况、照护情况,卫生服务需求等。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医护人员、漕河泾街道春晖助医员和为老服务志愿者组成调查小组,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站调查693人,入户调查807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 500份,回收率100.00%。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本次调查者中1 500例老年人中,个人自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有589人,占总人数的39.27%,完全能够自理的有911人,占总有效调查人数的60.73%。

2.2 失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数量

589名失能老人中,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534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6.60%。其中患1种慢性病为6人,占总失能老人1.02%,患2种慢性病为71人,占失能老人总数12.05%,患3种慢性病为219人,占总数37.18%,患4种慢性病为205人,占总数34.80%,患5种慢性病为25人,占总数4.25%,患6种病为8人,占总数1.36%。其中患3~4种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的71.98%。

2.3 失能老人慢性疾病分布

患有慢性病的534名失能老人中,高血压病393人,占失能老人66.72%;脑血管病382人,占64.86%;冠心病264人,占23.43%;糖尿病164人,占27.84%;慢性支气管炎123人,占20.88%;老年痴呆症38人,占6.45%。

2.4 老年人失能原因及目前照护方式

本次调查显示:失能老人失能原因主要是慢性病、高龄、外伤等,其中因罹患疾病导致失能占到70.46%。而失能老人的照护方式目前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照护的占50.60%,而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照护仅占5.60%(见表1,2)。

2.5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需求

失能时间越长的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照护需求越高。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需求中,需要居家照护占56.03%,需要养老机构照护占30.90%,需要住院治疗占13.07%。一旦疾病恶化需要住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占100.00%。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照护的失能老人占43.97%,见表3。

3 讨论

3.1 失能老人是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

失能老人主要是指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大都采用WHO推荐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筛选。2011年国家老龄委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 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00%。未来五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达到4 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研究表明[4]:日常生活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不仅给失能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困难,也影响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老年人。失能老人得不到照护是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不幸,而庞大失能老年人得不到照护更是社会的难题[1],因此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本调查显示,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总调查人数的39.27%,说明加强本社区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

3.2 老年人失能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是引起失能的最重要原因,慢性病必然会影响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且会随着慢性病情的加重、病种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加重其躯体功能障碍,而躯体功能障碍又可促进病情的进展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社区失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6.60%,远远高于全国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51.80%)[5],患3~4种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多数。李德明等[6]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患病种类越多,生活质量越低。另一方面患有慢性病的失能老年人同时承担着较高的医疗费用,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压力,这些情况使失能老年人心理压力增加,容易产生焦虑、担忧、内疚感等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全面下降。

本调查还显示,失能时间越长的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照护需求越高。因为失能时间越长,伴发慢性病和并发症也越多,家庭照护的难度也越大,为此付出的费用也越高。因此,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尽量介入干预,最大限度发挥失能老人残留组织器官和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实现生命存在和生活质量的统一,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本社区失能老人数量、失能老人的照护情况与照护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和住院照护)的失能老人占43.97%,而目前失能老人能在机构专业照护的仅占5.60%。大部分失能老人目前选择居家养老,因此对上门服务及建立家庭病床的需求量很大,失能老人社区照护供需矛盾突出。

3.3 建议和对策

3.3.1 探索“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模式

根据我社区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我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构建失能老人“养老、护老、终老”(以下简称“三老联动”)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该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医生制服务和养老院为依托,临终关怀为补充,加强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方的支持,联合社区居委、志愿者、家属等各种力量,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集“养老、护老、终老”为一体的长期医疗、护理、心量疏导等等综合性、连续性的照护服务。我中心开展“三老联动”一体化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有着一定基础:1)上海市从去年开始实行家庭医师责任制,我中心及团队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率已达25.00%。户籍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超过80.00%。我中心全年建立家床350张。对于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家庭情况较为了解。对于失能老年人可入户给予指导及治疗;2)我社区共有养(敬)老院4所,共计床位150张,对于迫切需要养老院养老的失能老人可提供养老床位,且有医生每周查房,处理日常失能老人健康问题;3)我中心有病床60张,对于失能老年人需住院治疗可提供床位,中心内有养老床位50张,可解决部分养老需求;4)自2011年起我中心在病区开设临终关怀病床10张,对于终末期的失能老人进行舒缓疗护,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走得也安详”。

3.3.2 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2010年底我街道有6.8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3.4万,中心有全科执业医师28名,家庭医师13名,每名家庭医师负责7 846名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而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每名家庭医师仅负责1 800~3 200名居民的医疗和预防工作。我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基本相似,医护人员均存在严重不足,建议加大人员引进及培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吸引更多全科医生来社区服务。

3.3.3 增加养老床位

2010年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0%,低于发达国家的5.00%至7.00%的配置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2.00%至3.00%的配置比例。2010年底我街道60岁及以上老人2.5万人,养老床位只有150张,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0.60%。养老床位严重不足,需增加政府投入,努力增加养老床位。

3.3.4 社区医生应将社区和家庭作为主要工作场所

社区医生应进一步更新理念,深刻理解家庭医师制内涵,熟练掌握家庭医生相关知识和各项技能,在现有养老床位及病床严重不足情况下,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进入失能老人家庭进行指导及治疗,把社区和家庭作为主要工作场所。

3.3.5 深入家庭进行健康教育

本调查发现,失能老人失能原因第一位是慢性病,尤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居前,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应深入社区、家庭,加强健康教育,并以慢性病三级预防及管理为重中之重,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可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勘.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况分析和政策建议[J]. 上海医药, 2010, 31(S1): 8-11.

[2] Engle VF, Fox-Hill E, Graney MJ.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dying in a nursing home:self-reports of black and white older adults[J]. J Am Geriatr Soc, 1998, 46(9): 1091-1096.

[3] 陈雪萍, 范亚峰, 曹建勋, 等. 杭州市高龄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1, 25(8): 2173-2176.

[4] Chung S. Residential status and depression among Korean elderly people: a comparison between residents of nursing home and those based in the community [J]. 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 2008, 16(4): 370-377.

[5] 曾妮, 司徒美娟. 我国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相关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 2007, 14(4): 36.

[6] 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 中国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 2008, 22(7): 543-547.

[7] 赵超, 余晓洁. 中国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J]. 科学大观园, 2011, 12(21): 11.

(收稿日期:2012-05-04)

上一篇: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腹腔镜诊治分析 下一篇: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研究生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