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8 08:16:18

关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今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常常是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其中的方式,通常运用音乐律动法、音乐图谱法、聆听法、讲授法等等很多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学习音乐作品。以至于一堂课要解决很多的音乐问题,包括音乐作品的演奏形式、音乐的体裁、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家的介绍、音乐作品的内涵等等,但是以我微薄的教学经验作为参考,我思考的问题是每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就能完完整整真正听懂一首音乐作品了吗?我们音乐教师在授课中是要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还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去聆听音乐作品,从而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和音乐内涵?我总觉得我很多时候都是在炫耀本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多好,而往往忽视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是真的听懂音乐作品了,还是迷迷糊糊走马观花式的一堂课?一次欣赏课下来,我有时候问问学生你听懂这首乐曲了吗?学生总是摇头。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常常把学生当做是音乐神童了。莫扎特能够欣赏完一遍姐姐在钢琴上演奏的乐曲就能一个音不差的弹奏出来,那是音乐神童能干出来的事情。那我们的学生听完一遍乐曲就能完完整整的欣赏好乐曲了,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条件下,在聆听音乐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等。其中音响感知是指音乐本身是用什么类型的乐器演奏的,乐曲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音响感知来感受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了,那就是情感体验。在体验音乐过程中脑海中出现或浮现怎样的场景或画面,这就是想象与联想了。最后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我能体会到曲作家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内涵或生活理想以及我对这样的音乐思想的看法与理解,它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再创造。因此音乐欣赏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要完成一首作品的欣赏不可能只聆听一遍或几遍就能完成,他是需要建立在对音乐作品非常熟悉的条件下完成的,而且每一次的欣赏的感受与体验又是不完全相同的。音乐是随时间流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就能解决音乐作品的所有问题。只有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完成真正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下面就针对高中阶段音乐欣赏教学提出本人的四点想法:

一、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

要真正听懂一部音乐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包含曲作者、曲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音乐作品产生的时间、当时音乐发展处于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阶段等等。所以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曲作者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他属于什么时期的人物,他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还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般都创作哪些类型的代表作品。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是怎样的,是在什么历史情况下或是曲作者在什么生活状况下写作的,这些我们都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也是欣赏乐曲的前提准备。如果教师向学生介绍清楚了乐曲的背景的话,那么学生就知道这部作品出自哪里,为进一步欣赏好乐曲打下基础。例如《卡门序曲》的曲作者是比才,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歌剧《卡门》。这首乐曲是歌剧的开场音乐。整部歌剧是讲诉一个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悲惨爱情故事的。整部歌剧是一部爱情悲剧。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要向学生交代清楚。

二、要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

反复聆听音乐作品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熟悉所要欣赏的音乐。只有更好的熟悉作品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整个音乐作品的聆听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有思考问题的习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音乐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养成反复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必须聆听乐曲多次,这样的话就对音乐非常熟悉和有感觉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音乐的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聆听的音乐作品,聆听音乐旋律的时候可以运用图谱法,聆听音乐节拍或节奏的时候可以运用律动法来使学生更好得感受乐曲的节奏或节拍。在教学过程中第一遍聆听要解决乐器的问题的话,那么就围绕乐器聆听。音乐中出现哪些乐器,他们的音色是怎样的,聆听一边解决不了问题的话,就再次聆听直到解决乐器的问题为止。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我要解决作品中爱情主题的音乐情绪问题,那么就请学生围绕音乐情绪的问题反复聆听直到学生感受到这段音乐的情绪。

三、要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来分析音乐作品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的学生通过真正熟悉所聆听的音乐了,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音乐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分析来理解为什么音乐作品所传递出来的音乐情绪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或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大小调式等等。例如管弦乐《瑶族舞曲》的主题A,为什么这段音乐展现出来的音乐情绪是优美、柔和、恬静……那么我们就要从音乐的表现要素来分析了,主题A的旋律走向怎么样,平稳还是起伏很大?它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节奏?这样的节奏没有的话,我们唱起来有什么变化?音乐速度是是快速的还是缓慢的?音乐的力度有变化吗?是怎样的变化?这个主题总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对我们理解这段音乐有什么帮助?只有从音乐的表现要素来真正分析和理解音乐的话,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听懂所学的乐曲,不然的话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迷迷糊糊的。他们只是在聆听音乐,没有真正学会怎样欣赏音乐。

四、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当学生在欣赏一首作品达到非常熟悉程度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比如在音乐中你想象到的画面或场景,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理解,你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内涵吗?你对曲作家这样的想法有什么看法?我认为这也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了。不仅仅能运用音乐表现要素分析乐曲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而且能够对音乐主题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你能感受到音乐作品中表达小鳟鱼怎样的形象,音乐形象在音乐作品中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作品寄托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你对此有何感想?

终上所述只有让学生完成以上四个音乐欣赏的步骤,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听懂音乐作品,教师也就完成了整个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音乐欣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首乐曲在我看来只有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听懂音乐。我认为用一堂课只能解决音乐欣赏的一个问题,比方说乐曲的曲式结构,《卡门序曲》是回旋曲式,结构式是A+B+A+C+A+D,我们在一节课完成对曲式结构的认识也就很好了,而且先分段听,熟悉主部和各个插部,再完整听,请学生写出曲式结构。完成这一内容就可以了,其他的问题就要下节课完成了。所以高中音乐欣赏课要实现它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学习活动中来,而且一节课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做到真正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的作用。让我们学生在音乐海洋中放飞自己的青想!

上一篇: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