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卡》:“中国三高”同台献唱

时间:2022-10-18 05:51:23

《托斯卡》:“中国三高”同台献唱

普契尼歌剧《托斯卡》,是上海歌剧院的保留剧目,2005年起几次上演,今年5月下旬又连演3场。此番亮相,最吸引眼球的是主打“中国三大男高音”品牌,这从节目单上就一目了然:节目单封面是魏松、戴玉强、莫华伦的头像,封底则是饰演托斯卡的乌克兰女高音奥克萨娜·迪卡、饰演斯卡尔皮亚的意大利男中音马龙·邦凡蒂、意大利指挥家艾伯特·维罗尼斯。其实,按《托斯卡》三位主角的戏份来说,排列顺序应该如下:托斯卡、斯卡尔皮亚、卡瓦拉多西。

创意的利弊

魏松、戴玉强、莫华伦三位男高音,每场轮流唱一幕,也就是说,观众能够在每场都看到三位男高音的演唱,而要欣赏到三位男高音的全部表演,必须连看三场。这确实是个创意,在国际歌坛也鲜有耳闻。

从吸引观众的角度看,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起码是尝了个鲜,而且在第三幕,三位男高音同台飙戏、轮番演唱卡瓦拉多西的著名咏叹调“星光灿烂”,全场掌声、笑声四起,真是过足了一把瘾,别开生面。然而,从欣赏歌剧艺术的完整性上来说,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作为饰演托斯卡的女高音,她每场演出都要面对三个男高音,很难保证人物情感和戏剧表演的连贯性。奥克萨娜·迪卡在演出前的新闻会上幽默地说,在每场演出中,能够与三位男高音接吻。言下之意,颇多玩味。事实证明,不利影响确实存在。相比之下,B角女高音徐晓英,因为与三位中方男高音平时比较熟悉,所以互相的默契程度就明显好于奥克萨娜·迪卡。

其次,全本歌剧的演出,与歌剧咏叹调音乐会是不同的。一首歌剧咏叹调,在音乐会上是独立的,而在全剧中则是有机的组成部分。“三高”同唱“星光灿烂”,在音乐会上是可以的,而这次在第三幕的剧中出现,就显得“出戏”太远了,观众的掌声中包含着笑声,就说明了问题。

欣赏歌剧,除了舞台布景、导演诠释、乐队伴奏外,主要还是戏中人物的演唱,而这个演唱是建立在戏中人物角色基础上的,观众应该关注的是角色。而此番三场《托斯卡》,观众关注的却是:第一幕是哪位男高音、第二幕是哪位男高音、第三幕是哪位男高音,这无形中影响了戏剧的整体审美感。而每位男高音每场只演剧中的一幕,在全剧人物角色的完成度上,也就显得“支离破碎”了。

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欣赏歌剧,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值得探讨。有创意至少比平庸好;新创意是尝试,难免有得失。总结得失,以利今后的创意。

演员的表现及其他

从履历上看,乌克兰女高音奥克萨娜·迪卡有着不俗的实力,她在欧美一些著名的歌剧院饰演过托斯卡,如:罗马歌剧院、斯卡拉歌剧院、德意志国家歌剧院、瓦伦西亚歌剧院等。此番她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登台,洪亮的、充满光泽感的华丽嗓音先声夺人,但让人疑惑的是,具有如此一流实力的戏剧女高音,在乐感和入戏方面,却有明显的不足,显得有些游离。第一幕她与卡瓦拉多西的二重唱,应该是多么迷人的爱情戏,但她戏剧性有余,抒情感不够。首场第二幕“为艺术,为爱情”,唱得也不够入味和感人(第三场演唱稍好些)。总之,她的名声与在上海的实际表现有些距离,可能有三个原因影响了她:两个月前,她刚生了孩子;与中方演员的磨合度不太充分;指挥的速度有时偏快。

徐晓英饰演的托斯卡,嗓音的“号”虽然没有奥克萨娜·迪卡大,偏重抒情性,整体的演唱却非常入戏,角色感强,细腻传神。“为艺术,为爱情”唱得脉络清晰,起伏有致,深情感人。与奥克萨娜·迪卡相反,徐晓英是实力超过名气。

意大利男中音马龙·邦凡蒂饰演的斯卡尔皮亚,不同于我们以往唱片中听惯的斯卡尔皮亚(上次他演唱的弄臣利格莱托也是如此)。他的嗓音比较“中性”,不偏重哪一派,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斯卡尔皮亚。

三位男高音中,魏松的表现无疑超强。如此洋气、富有金属感的嗓音,在中国男高音中是空前的。他在首场第一幕中演唱“奇妙的和谐”,黄钟大吕,声情并茂,技巧辉煌,震撼全场!真乃黄金般的咏唱,至高的享受!有观众都等不及他唱完,就爆发掌声,倒是有些遗憾的——等魏松全部唱完再鼓掌,不是更好吗?

戴玉强嗓子的本钱很足,正当盛年,飙高音是他的拿手戏,他演唱的卡瓦拉多西慷慨激昂:莫华伦的舞台形象和音乐修养好,人物表演比较细腻到位,他暗色调的演唱,使卡瓦拉多西更具悲剧感。

因为是复演,又是以三大男高音为主,导演的意图不鲜明——后来得知,导演约瑟夫·巴歇塔此番果然没有来上海,主要由中方导演执导。舞台布景依然是2005年首演时的制作。指挥艾伯特·维罗尼斯对乐队的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音乐呈现出意大利歌剧的“奶油味”,只是有时显得急促了些,乐队声音有时也太响了些,对歌手有点压迫感。

上一篇:歌剧聊天室:音乐剧《狮子王》的别样力 下一篇:《纳布科》:走向自信的中国歌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