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时间:2022-10-18 04:03:58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透彻地吸收知识、探究问题、拓展思维,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正确引导才能避免学生陷入“终不解也”的迷魂阵,从而构建一个系统、稳固的知识平台。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境界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一直被用来批判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某些专家和学者大声疾呼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即可。老师成了配角,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效。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巧妙引导,优化课堂教学

成功的课堂与教师合理的引导是紧密结合的。如果说学生是高质量课堂的展现者的话,那么教师就是高质量课堂的引导者。教学引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我就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一些引导方法进行阐述,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教。

1.欲擒故纵

为了使所学生都对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把问题再次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共同讨论,寻找答案,共同解决问题。我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这样的?”“谁来帮助我呢?”等。

2.推波助澜

当学生操作中一些问题与更深层次的问题相关联时,由于大部分学生知识量有限,信息技术处理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可以借用刚出现的问题,“推波助澜”,把问题深化,引起学生的关注,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教学《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时,当有学生把一朵花变成两朵花时,有的学生尝试把两朵花变成四朵花。我就请学生上来演示,其他学生看到了恍然大悟,从而学会灵活运用“复制”、“粘贴”工具。这样的教学引导更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得更扎实。

3.投石问路

当一个学生出现一些似乎有价值的问题,但老师又不能确定是否需要当场解决时,我就“投石问路”,紧跟学生的问题追问,看学生了解多少,有多少学生感兴趣。

4.将错就错

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往往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大可不必强求扭转学生的思路,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采取“将错就错”的引导方式。要注意教师心中要藏着目标,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目标。

5.延后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不一定要当场应对。当教师对学生产生的一些知识点不是很清楚时,可以让学生就这个知识点,课后再收集资料,下次再作研究;当教师发现学生所展现的知识信息,但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具备这个知识点的初步知识时,也可以作延后处理;当发现呈现的知识是这个教学活动的延伸或更深一层次,无法解决时,可以另找时间探讨,无须当场解决。延后应对,不是回避,而是一种更变通的引导,可以在教学中及时扬长避短,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完成扩展任务,并且互相激励,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注重引导,提升教学境界

1.培养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且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可切实引导,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课中要体现教学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自主学习”看上去是学生自学,教师起辅导、点拨作用,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的活动不多,但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不同的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挖掘探索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引导往往可以促使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尤其是小学生,其表现自己的欲望较强,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的这种潜在的、固有的一种心态,可以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老师以赞扬的、欣赏的态度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可以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挥主体作用,激发探索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创造”。

3.开发创新意识

教师的引导对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关键作用。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尝试新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所谓“跳一跳,摘到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序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思维如此精妙,丰富的想象是他们的优势与财富。这种睿智,这种精彩,往往被教师不经意中无情地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便成为教师的附庸。

和其他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操作实践很强,教师要巧妙引导,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上一篇:如何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 下一篇:班级文化建设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