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与秦代移民

时间:2022-10-18 03:28:47

作者简介:董家宁,女,(1992.-),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秦汉史、出土文献。

摘 要:秦始皇统治时期,以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封建制度的成长和确立为主要特征,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无一不是为了巩固新的统一政权而服务的。作为中国古代移民规模最大的时代,秦王朝的移民措施不仅对当朝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专门探讨。这其中又以伴随着军事手段向岭南和北边地区的移民扩张最为主要。通过对秦代移民的探讨,我们可以获得对秦统一意义的新认识。

关键词:秦统一;移民;岭南;北边

秦统一的历史功绩,被后世总结为“六王毕,四海一”、“六王失国四海归”,但实际上,秦王朝所统治的区域,绝不仅仅限于战国七雄故地,秦统一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而移民活动,是常伴随军事胜利而进行的。

秦国在扩张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将本国人口迁入新占领的地区,这一措施可以追溯至秦惠文王八年。《史记・樗里子传》载:“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国在攻打六国,扩大疆域的过程中,即使可以暂时由军队驻防,但为了彻底占领新地区,势必要驱逐原来的居民,迁入本国的人口。在秦统一以后,更是移民不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至公元前206年子婴投降于刘邦,统一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但在这十五年当中,移民的人数之多、距离之远、次数之频繁,是空前的,也是在后世的很多朝代所少见的,因此秦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移民的时代。这与战国后期秦国的移民政策有继承关系,更是出于新统一王朝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从《史记・货殖列传》可见移民的具体过程:“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首先由中央政府规定了“迁处”,然后任命官吏负责组织此次移民,执行移民任务。在官吏执行过程中,有人用“余财”向官吏请求优待,迁往“近处”。这体现了秦始皇时期的移民不同于历史上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产生的自发的人口流动,而是由中央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措施。

秦始皇统治时期以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封建制度的成长和确立为主要特征,而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拥有对整个国家范围内的整体控制和协调能力。完成与巩固统一、开创封建制度,成为秦始皇政策的根本落脚点。因此,对于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臣民,秦始皇具有国家范围的整体考虑和支配能力。移民政策作为秦始皇统治的重要方面,突出体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这种全面的规划和支配力。而中原文化向北边及岭南的扩展,除了军事征服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移民进行的,其作用除巩固战争成果之外,也从经济上开发了这些新占领区,并在政治上确保了郡县制的推行,是秦统一的积极成果,并对统一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撰文讨论,并以此对秦统一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作一个侧面的认识。

一、岭南地区

在秦始皇的徙民实边活动中,当属向岭南的移民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岭南相对于中原而言,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意欲开拓岭南,“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方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m遣戍。

又载:

三十四年,m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陆梁地”即是岭南。张守节《正义》注:“岭南人多居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岭南之地的移民是伴随着军事征服进行的,“以m遣戍”体现着这些移民承担的军事身份。秦始皇三十三年条,裴S《集解》注:“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秦始皇三十四年条,张守节《正义》注:“谓戍五岭,是南方越地。”而对于五岭所指,张守节《正义》注:“m音直革反。戍,守也。《广州记》云:‘五岭者大庾、始安、临贺、揭杨、桂阳。’《舆地志》云:‘一曰台岭,亦名塞上,今名大庾;二曰骑田;三曰都庞;四曰萌诸;五曰越岭。’”

这两次移民的主要来源是“谪”或“谪戍”,应当是根据移民的需要和现实情况而决定的对象,一方面与法律当中的迁刑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新占领地区条件艰苦,形势不稳,百姓觉得畏惧,害怕被征发到这些地区,因此只能采取强制手段:犯过罪的官吏、因家贫而到女方成家的赘婿、商人或登记过商人户籍的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这两条具有代表性的记载,都属于军事移民的范畴,随移民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又证明这种军事移民实属开拓性的,其目的是从军事上巩固战争成果,同时也可以从经济上开发岭南地区。这对于刚刚完成大一统的秦王朝来说,有巩固政权、开疆拓土的作用。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

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这段记载是伍被与淮南王谋反时,曾提及的秦时史事,对此,王子今先生提出,“虽然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西汉时期策士以此作为分析政治形势的辩词,或许反映了秦时远征岭南的历史真实。求中原独身女子‘以为士卒衣补’事,暗示远征军成员定居岭南的史实。”

可见,留在岭南的移民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尉屠睢率领的士兵。这支部队出发时有人数五十万,但在越人的打击之下损失惨重,最后留下的人数应该不多,因为尉佗(即屠睢)向秦始皇请求的“为士卒衣补”的妇女只是三万,而秦始皇只许可了一万五千人而已。一是三十三年征发去的“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以及三十四年的“治狱吏不直者”,人数不明。岭南交通不便,且秦始皇很快就去世了,二世即位不久就天下大乱,因此续派的人员想必很少。从文献中来检视,《汉书・地理志》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南海郡人口是94252,相当于秦代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的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四郡合计39万人。以此推算,汉朝时期的这39万人即使都是秦代移民的后裔,秦代当时的移民最多也只有一二十万。如此看来,中原的移民在岭南百越之地似乎并没有数量上的优势,但由于居于统治地位且是来自经济和文化皆先进的地区,所以其造成的影响仍是很大的。一方面,他们与越人杂居,慢慢接受了越人的习俗,吸取了越人的长处。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带到了岭南。因此在移民聚居的区域,其经济文化水平同中原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更重要的在于,移民在岭南建立了与中原相协同的政治制度和行政区域,并承认了中原政权的主导地位,这就保证了岭南和中原的联系,保证了秦王朝对岭南的控制,因此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北边地区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人进攻匈奴,略取河南地,对黄河上游,今宁夏以下、内蒙古境内黄河以南的部分进行征服。第二年,蒙恬驱逐了匈奴,对这一地区实施了移民。《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三年载: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这次移民的对象仍然是“谪”,人数未提及。但要充实在九原郡新设立的四十四个县,其人数应当十分可观。蒙恬此后留驻上郡,继续负责长城的修筑。这样一来,整个开疆拓土、移民、设置行政区域、巩固边防的过程就清晰可见了。

秦始皇三十六年又载: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所谓“爵”,本来是奖励军功的。相对于上文所论述到的“谪”迁而言,这一次移民的对象已是平民,所以才有拜爵的奖励。民爵是身份的标志,虽说不会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法律允许以爵折罪,特殊情况下官方还出卖爵位,因此赐爵可以看作是对移民的一种名誉奖励和物质奖励。

这次迁入的是河套平原,迁入对象又是平民,这显然是出于开垦的便利和巩固边防的双重目的。两次移民,使得至少有几十万人迁入了北边地区,除了充实新设郡县、巩固边疆之外,对这一区域的开垦和农耕尤为值得重视。中国农业区的北界向北大大推进了。实际上,以中原农区为依托不断向四裔推进,通过人口迁移而逐渐形成新的农区,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汉书・食货志》注引应劭曰:“秦始皇遣蒙恬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这两次移民的范围,包括河套地区和内蒙一带,主要是匈奴控制区。这一区域在汉代成为定襄、云中、五原三郡。《汉书・地理志》记载:“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徙。”可以从中了解秦代移民时,移民的来源较广,“四方错杂,奢俭不同”,数量也比较多。对匈奴控制区的移民,在边疆地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这对充实边疆,巩固国防以及维护秦王朝统一,都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上文之中论述的对岭南地区的开拓性军事移民而言,秦王朝对北边地区的移民,不得不说是突出具有防御性的,这体现了军事移民的多样性,以及在统一初期,秦王朝对于不同地区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三、结语

任何朝代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政治活动无不是为了维护统治的利益,秦代的移民同样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目的而展开的。秦王朝是中国古代移民规模最大的时代,其移民方式、移民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但无论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其目的是不变的。本文所论述的岭南及北边地区的移民,是以军事移民为主要方面的,伴随着军事胜利而进行的对新占领区的移民,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新占领区和边疆的戍备,事实上这些移民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而是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都有重要作用。这使得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得以被彰显,新的统一国家的各个地区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协同发展。

在徙民实边活动中,移民都是从经济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冶铁技术就是由移民传入岭南的,如内蒙古和宁夏的河套平原成为“新秦中”,被开垦利用,成为富饶的地区。在文化语言、行为方式、精神风貌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边远地区的人民与中原移民结合,被中原移民影响,其区域文化和风貌获得了长足进步。

秦王朝因其统治目的而采取的大规模移民政策,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在于秦代移民本身所带来的对统治和当朝的直接作用,还在于这些措施和政策被后世所学习和效仿,使移民政策成为中国历史进程当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政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 鹤间和幸: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子今:岭南移民与汉文化的扩张――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 闫明恕:论秦代移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 杨洪贵.秦始皇移民政策的政治功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思想演进过程 下一篇:浅析唐代宫廷燕乐中九、十部伎和坐立部伎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