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 智慧教育

时间:2022-10-18 02:07:44

读懂孩子 智慧教育

〔关键词〕读懂孩子;以人为本;智慧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那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呢?二十几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还处于未成熟状态,他们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只要我们教育者愿意去读懂他们,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一次,正挑选小朋友参加学校的古诗朗诵,B小朋友开始捣乱了:“我才不去呢!”稍作停顿,用眼睛时不时地瞄上我一眼,一脸不屑地说:“反正是不会选我的!”听着他的话,个别欲举手的孩子也迟疑着放下了手。

B小朋友,在一年级时就显示出他的优势:识字量大,脑子反应快,应该说他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进入二年级下学期,他明显表现出不爱做作业,做任何事总是对自己没信心,也就出现了在公开场合故意与老师唱反调的行为,如:“讨厌!这么多作业”,“一点也不好玩”,“我才不去呢”……

多次观察后,笔者发现B小朋友很想表现自己,当老师表扬他的时候,小脸特别灿烂。不想在学习上付出劳动,又想大家重视他,这就是二年级学生的矛盾心理。老师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无疑是帮助再帮助,并逐步消除学生在班级中的“不良”言论。

行为学习理论表明,不强化一个行为就会减少它发生的可能性。经验告诉笔者得及时制止B小朋友的言论和行为。没有批评,只是悄悄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他:

“来背一首古诗给老师听听,好吗?”

摇头。

“老师知道你的嗓音很甜,要为班级争光啊!”

还是摇头。

“假如你背得好,放学后老师给你一根棒棒糖。千万别叫出来,因为老师只有一根棒棒糖。”

“真的?”

他站起来了,走到讲台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可惜他背的古诗已经有同学背过了,他竟然主动要求另背一首,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B小朋友的行为给了大家鼓励,教室里一下子活跃了。最后,班上每个孩子都表现了一番。在案例中,只因笔者的“读懂”,他们开心了,他们自信了,于是健康成长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读懂孩子,智慧教育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正因为是未成熟状态,才会“童言无忌”、“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未成熟状态是一种发展的状态,孩子有发展的权利,而且有发展的价值,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明白怎样做好,怎样做不好。这样下来,我们的孩子就会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这样也为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冷静点、耐心点、宽容点。当我们冷静看待孩子犯错时,我们就能慢慢读懂孩子错误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真诚地理解他们。孩子犯错了,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自己会修复得很好。

其次,要善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孩子。由于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原因,孩子们在性格、智力和能力上各有差异,于是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善待每一位学生的“错误”,并做到因材施教。

当我们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当我们承认孩子之间有差距是正常的,当我们学会去读懂他们就像我们在细读自己喜欢的书时,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并不是故意犯“错误”,而即使是故意犯错的孩子也一定有原因。如案例中的B小朋友是想得到重视而故意犯错。正确分析后,笔者的心态就平和了。宽容了孩子的错误后,笔者的处理方式考虑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当教育产生效果时,你还会为这些“错误”烦恼吗?

读懂孩子,你不会因孩子的“错误”徒生烦恼;读懂孩子,周围因你的“读懂”更温馨、更芬芳。智慧教育,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无痕成长;智慧教育,我们的工作、生活溢满了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华家池子弟小学)

上一篇:握手挫折朋友 下一篇:学会对话:把握心理辅导中的对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