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8 01:52:09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摘 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个世界性问题对于不同的资源型城市,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各有差异。本文在总结不同国家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对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36-02

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

1.1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模式分析

(1)以市场为主导的转型模式: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典型,以煤、铁和石油三大资源型产业为主,具有规模小,转型易,政府的干预力度弱的共性。因此,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些诸如预警系统建立、专项保险机制等国家基础性政策措施在转型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仅协助产业实现平稳转型。

(2)以政府为主导的转型模式:以主导产业是煤炭的日本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产量由5000万吨下降到1000万吨,这使日本政府意识到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措施包括:进口资源代替国内资源,支持产煤地域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大型项目,建立、发展替代产业等,一方面寻求资源产区经济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振兴产煤地区。另外以法国、德国鲁尔为代表,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政府作用占主导。

(3)自由放任式转型模式:以苏联和委内瑞拉为代表,苏联政府根本不参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以巴库为例,20世纪40年代,巴库油田的产量达到顶峰,占苏联的71.5%。但由于产业形式过分单一,到20世纪50年代,储量枯竭,产量剧降,完全依赖石油资源的石油加工业开始萎缩,城市发展迅速减缓。无独有偶,委内瑞拉的玻利瓦油田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型城市不能自然保持其稳定发展。资源的储备量一开始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决定了城市以资源产业为主导功能的时间长短,伴随着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城市必将面临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严峻考验。

(4)产业延伸模式:以资源开发为基础,致力于发展下游加工业,形成一个实现资源深度加工利用的产业群。如由开发油田兴起的克拉玛依市,石油化工体系建于油气开发初期,主导产业由单一石油开采转为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并重,使其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即使日后出现的本地石油生产萎缩,也可通过输入周边原油进行加工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5)产业更新模式:以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基础,借助外部力量建立一个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产业群。以法国洛林为例,当煤炭和铁矿开采业完全失去竞争力时,政府断然采取措施:1996年,APEILOR(洛林工业促进与发展协会)和DATAR(土地整治与地区行动领导办公室)的成立以及相关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建立企业苗圃等)的落实实施,促使替代产业顺利发展。加之政府和欧盟为产业转型投入大量资金(法国政府每年投入约30亿法郎,欧盟每年投入约20亿法郎)使得洛林的产业转型成效明显,现今洛林的汽车、电子和塑料加工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

1.2 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障碍分析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后备资源日趋紧张、产业结构单一、矿业企业负担重、环境问题突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障碍:

(1)城市区位、结构障碍:我国约有5/6 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如大庆、大同、六盘水、攀枝花、白银等均深处内陆或边远荒漠地区,使得我国大多资源型城市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市场封闭,辐射媒介差,辐射效率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城市产业转型缺乏外力推动等多重问题。此外,其产业结构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煤炭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石油城市大庆和东营,石油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3%和78%,采油和石油加工两者合计分别占两市工业总值比重的93%和86%;森工城市伊春,木材采伐与加工业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50%;西煤东运不但给铁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东部地区的企业分散消耗大量煤炭还造成了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东部地区较高的能源价格极大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一旦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就极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难以对资源型产业的衰退产生缓冲作用,导致产业转型基础薄弱。

从产权结构看,资源型城市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企业规模结构单一。贵州省六盘水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1%;大庆、东营和伊春这一比重分别达到92%、85%和70%;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值、利税、职工人数分别占全市的91%、89%、98%和77%;黑龙江鹤岗矿业集团2001年工业产值和利税均占全市的60%以上。可见,资源型城市企业所有制的结构单一会造成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消化大量的转型就业人口,增加转型难度等后果。

(2)环境障碍:据统计,全国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万公顷,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坍塌、滑坡、地裂缝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全国煤矿每年排放的废水高达6亿吨,废气1700亿立方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09年环境统计年报显示:大气污染排放大户主要有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其中火力发电厂尤为严重。火力发电厂主要依靠大量的煤炭资源。而资源型城市在2010年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恶劣的生态环境大大限制了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软环境方面,计划经济综合征导致资源型城市环境建设滞后,制度成本居高不下,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劣势致使生产、生活成本较高,更加束缚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政策体制障碍:我国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管理体制以政企合一为主,远没有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种“大企业、小政府”的格局带来诸多矛盾,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短期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冲突,政府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爱莫能助。相反,企业也很难发挥对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摩擦和内耗使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大大降低。

(4)人才资金障碍: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本地人才外流,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导致产业转型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极缺。此外,财力不足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极大障碍,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上游以基础性产业为主导,产品附加值远低于下游加工业;②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国家对其进行行政干预和管制,使得价格难以反映价值、市场供给变化,从而使资源型城市利益外流;③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其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小。可见,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尴尬局面。

2 对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资源型城市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兴衰在前期取决于资源的开发,到后期随着资源日趋减少,则取决于替代产业及如何向综合型城市过渡。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同时,联系实际,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配备具体的政府部门专门协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日本、欧盟等国家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表明对口的政府部门是成功转型的重要保证。在法国,中央政府负责提供援助资金,各区政府负责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省政府负责整治土地及社会事业,市政府负责社区公共服务;在德国,联邦地区发展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设立,明确职能划分和协作,使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有序进行。我国现有54座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工人转业的严峻形势,约44座矿山因资源枯竭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危险,使得我国的资源供需日趋紧张。因此,要配备具体的政府部门,综合组织调研和行业协会协作,积极扶持指导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非常必要。

2.2 挖掘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资源型城市逐渐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资源的日趋匮乏、开采难度的加大,城市主导产业失去竞争力。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挖掘其他支柱产业、替代产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其他非国有产业势在必行。德国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多元化,不仅有利于综合运用多种因素,还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增量和存量的优化配置。法国洛林“企业创新中心”是典型,一个“企业创新中心”的创办,可以扶持建立20个新企业,辅助10个企业成功转型,并使新创立的企业在5年内的存活率达到80%,不仅活跃当地经济,还带动当地就业。

2.3 加强转型地区的外资吸引和政府的财政投入

为避免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期后不得不进行代价高昂的产业更新转型,资源型城市应在资源开发尚处于增产期和稳产期时及早进行转型。对于个别已进入资源开发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各级政府的特殊政策,对转型升级给予大力支持,避免城市衰退尤为重要。如:设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基金(主要资金来源:按一定比例提取资源开发企业缴纳的资源税和增值税返还地方政府),这将是产业转型所需资金的稳定来源,扶持替代产业发展。

2.4 重视职业培训以加强本地就业

鉴于各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人员的“转型”是难点。资源型产业的从业人员集中于从事单一劳动,普遍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差,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因而职业培训实现再就业势在必行。国外多是结合企业转型与职工培训,如法国洛林多渠道建立培训中心,针对性地开展分门别类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的城市发展需求和个人意愿。研究表明,其培训后再就业职工的失业率为7%,低于全国平均失业率。无独有偶,日本政府不仅提供单位每人一年工资的3/4和2/3作为培训费,还对接受者给予3500元/人的生活补贴。这些培训措施在安置失业人口,实现社会稳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借鉴。

上一篇:煤炭销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下一篇:试论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