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800万访问量点赞

时间:2022-10-18 01:28:29

为800万访问量点赞

在这个人人离不开手机、须臾不能断网的“全民微时代”,不仅“打字”早已取代了“写字”,甚至“十指”(键盘输入)地位也正在被“拇指”(手机输入)悄悄取代。在电脑和手机普及的今天,连硬笔“书写”的用武之地都日渐狭窄,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是否会随着实用功能的弱化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呢?

最近,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用一连串喜人的数字回答了这个问题――书法艺术不仅没有遇冷,反而正在升温;需要写字的机会少了,热爱书法的人却多了;琴棋“书”画这些“传统项目”不仅成为终身教育的热门课程,而且在中小学青少年中颇有拥趸。

春节期间,上海书协在自家微信公众平台上举办的一次“青少年春联微信展”,社会反响之热烈,连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也始料未及――据统计,这次活动共吸引参展选手1166人(实际有效参赛选手为1048人),累计投票195万次,活动网页访问总量高达820余万人次!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获悉这一成绩后,高兴地说:为你们创造的800万点击量点赞!

“800多万”这个数字确实大大超出了书协当初策划这个活动时的预期,本来以为访问量达到几万已经可以算成功了,然而办展消息在微信平台一经发出,应者如云,后台数据无论是访问量、投票量还是参赛人数都直线上升。潘善助感叹,虽然自己长期从事高等书法学历教育,目前仍兼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但对书法艺术在中小学阶段、青少年人群中有如此大的“群众基础”,还是感到有点意外,同时也非常欣慰,他认为这正是书法艺术走上复兴之路的一个重要基础。

制造“网红”令影响力最大化

把文艺与“互联网+”相结合很时髦,但并不是为时髦而时髦。“互联网+文艺”并不是“传播管道”的简单加粗,也不是“宣传阵地”的简单转移,而是结合新技术、新语境,而采用的新视角、新方法。

青少年春联微信展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比赛。三月初,书协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了10名创作实力小能手、10名最具潜质小能手和20名人气王称号获得者名单,奖品是由活动组委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和高档书法折页套装各一份,获奖者还能获得相应奖金。

照理活动到此已经功德圆满,可以画上句号。

然而,上海书协启动了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如果活动就这样结束,那与一般的线下书法展有什么区别呢?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受众的口碑比权威的传播渠道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眼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频繁曝出的各类“网红”,就是这种“口碑营销”的成功范例。一个个籍籍无名的路边小吃,可以被由个人掌握的“自媒体”炒作得声名远播、顾客盈门,我们的书法小能手是否也可以经过微信平台的“包装”和“助推”,出一两个小“网红”呢?

于是书协尝试着抛出橄榄枝,向获奖“小能手”们征集照片、作品、简介,以及家长寄语、书法老师推荐评语等资料,随后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专题,对他们进行集中宣传。

当然,书协也完全明白,“网红”的诞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非一厢情愿的事,对春联微信展的“延伸服务”也并不只是为了炒作几个小能手,它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让小能手及其家长、老师的集中亮相,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一齐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用好已经搭建起来的这个舞台,让活动的影响力最大化。

你的对手是整个时代

超过60%的互联网覆盖,超过7.5亿的互联网用户,超过6亿的在线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平均每天超过3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众多的互联网平台“连接一切”的普遍应用,使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生态”和“社会操作系统”,正在并且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并且把连接、分享、交互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哲学,用无边无际的点对点的信息之网,使“互联网+”成为全社会的创新引擎。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受到挑战,由信息“看门人”把守的、由“覆盖”和“渠道”决定传播效果的大众传播模式也由此改变,广泛的参与和分享、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多次传播,是当前文艺创作和传播生态前所未有的新的特征。

市文联党组书记、V案敝飨尤存从去年底上任之初就特别重视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如何为文艺事业发展所用这个大课题,他提出,不关心这个问题,不但会被别人轻易超越,而且容易被时代忽略,因为“你的对手是整个时代”。正因为如此,他对上海书协“互联网+”思维非常欣赏,并评曰:“古老的艺术,时代的交响!”

在这次青少年春联微信展上发挥了核心作用的书协微信公众平台,始建于2014年底。之前书协也有自己的网站,还有纸质的《上海书协通讯》。但是,潘善助坦言,它们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微信平台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书协很早就认识到,微信具有远超传统媒体的三大优势: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书协微信号要对订户信息,理论上是“即时送达”的,实际上群发几万个用户,通常也只要一两分钟就能完成。这是网站和报纸完全跟不上趟的。其次是信息量大,目前书协微信号保持每天最少两条的量,而且365天全年无休。这样的频率和信息量是以前不可想象的。第三是传播范围广,目前书协微信号的订阅户已达6.6万,而创办了近20年的《上海书协通讯》每期的发行量仅5000份,真可谓“一个零头都不到”。6.6万订户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非上海本地订户,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都有覆盖,甚至日本、韩国、新西兰、法国、美国等国家也有135个订户。

潘善助自豪地说,就用户分布来看,上海书协的微信公众号至少可以说是“全国性的书法新媒体”。目前全国省级书协大多都拥有微信平台,但业界公认频率较高、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上海书协和江苏书协两家。

在这样的时代,协会若不重视微信建设,很可能被一些有想法有干劲有影响力的个人微信号抢得先机,做成微信领域的行业权威。“这就太被动了!”潘善助说。

有了这样的认识,上海书协对微信公众号的重视程度从工作团队的配备上就可见一斑:由秘书长潘善助领衔,负责宣传事务的副主任科员李晨主管,还外聘了一名网络技术人员,负责后台维护、资料上传等工作,另外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书法家做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精选工作。据说协会还正在考虑增加人手。

服务书家,吸引大众

公众号所服务的对象,既有会员、书家,又有书法爱好者。而6.6万名用户中,可以说绝大多数是后者。所以从公众号内容的设置,到推送的方式,都不能不考虑“大众口味”“爱好者需求”。如果把公众号办成了纯粹的专家论坛、学术园地,那无疑会偏离互联网属性、微信号初衷。

由此出发,书协微信号的内容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微摘”,内容是对书法的历史、技法、知识、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介绍,偏重与上海相关的历代书法名人、碑帖、事件等相关内容,做成一个类似《读者》的文摘类板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多到让你目不暇接、无从挑选,如果每天有一份高质量、合口味的“精选”套餐,或许是不少“时间有限”的用户所需要的。第二部分则是原创内容,用于上海书协的活动通知、报道,人物专访、理论研究等。

据统计,目前书协微信号的阅读量稳定在每月50万左右,相当于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有六七千。潘善助说,虽然我们谈来谈去都是书法,但竟然也能谈出“10万+”的文章!比如有一篇题为《书法正式进入国考,写不好字寸步难行》的帖子就让他记忆犹新,他总结道:有几类文章是最受欢迎的――

一是讲书法与健康养身、修身养性之间关系的,讲书法对培养青少年的人格气质方面作用的,比如《学书法要从娃娃抓起,一手好字足以改变人生》《书法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气质修炼》;二是讲书法对事业的精进和个人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比如《书法正式进入国考,写不好字寸步难行》;三是带有趣味的知识或技能汇总类的文章,比如《这几个字,99%的人都写错!》《97个书法术语,值得收藏!》《如此落款,这幅字就毁了》;四是与社会热点或日常生活有紧密结合点的文章,比如《书法晋升为美国“国礼”,你还说书法不重要?》《美好的家庭,总少不了几幅好字画》。

这些“规律”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直发展到今天,大概同它与社会、生活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关。实用功能与艺术修养的有机结合,或许是书法艺术雅俗共赏的一条发展路径。书协既要为书法家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还要着眼于全社会,把社会上爱好书法的人团结起来,把他们的精气神汇拢起来,把他们潜在的热情激发出来。当然操作层面也很重要,从上述标题中就可以看到,虽然内容是“正宗”的,但标题却充满了互联网阅读的特点,显然有利于扩大点击率。

提高书法展赛透明度

2016年上海书协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上海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潘善助随手转发给记者一篇公众号帖子,内容是关于这次大展的获奖、提名、入展作品名单的公示,阅读量是21077,而关于大赛“征稿启事”的帖子的阅读量也超过1万。潘善助表示,书协如果能激起最广大的书法家的参与热情,让他们觉得你的活动是有意义的,你的评比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来参加比赛书法技艺是可以得到提升的,书协就成功了。

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前后历时24天,书协的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天都推送至少一条大展信息,不仅让6.6万订阅者感受到了展厅里热气腾腾的场面,也空前地增加了大展的透明度。

举办展赛的关键是评审要公平公正,而公平公正必须由公开透明肀U稀U獯未笳故樾还创新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刊登各位评审撰写的“评审感言”,很多会员在微信平台留言评论,称这样的做法是“第一次揭开了大赛评审神秘的面纱”。

这就是互联网新媒体给书协的活动赛事带来的极大便利,拓宽了主办方与参与各方的信息渠道,极大地避免了以前经常会出现的因信息不对称而对展赛的公平公正性产生质疑。

同时,所有入选作品除了在展厅展出之外,还在书协微信公众号上分期分批地悉数展示,线下线上同步开展,大大延伸了大展的时间和空间。

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还设有学术论坛。“有了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利器’,举办此类活动就比以前方便多了。”潘善助对此深有体会。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信息和网上报名预约的双重功能,恰恰这两点都是前微信时代的软肋。对于广大会员而言,从手机上可以了解各种活动信息,轻轻一点就可以预约报名,获取协会资源的方式便捷多了;而对于活动举办方,则大大提高了对观众人数和结构的可控性。

例如九届大赛论坛地点设在文联报告厅,场内有198个座位。书协在手机平台上投放150个座位,没几天功夫就被订走了145个,而最终真正出席的人数也超过130人。潘善助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看到有那么多“有名有姓有电话”的人预订了座位,心里感到很踏实。相比之下,以前要搞类似的讲座,在组织观众的问题上,主办者往往很被动。一方面,活动的信息渠道比较有限,不可能像微信公众平台那样,“一键”就能使数万用户瞬间收到信息,所以常常是主办者并不知道观众在哪儿。于是很多情况下,只好临时“拉郎配”式地硬凑人数,被拉来的人未必感兴趣,真正的粉丝或许根本就没得到信息,活动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现在有了互联网,活动找观众也好,观众找活动也好,效率都高多了。

“我们做活动,当然首先希望活动的影响力越大越好,这就需要媒体的推波助澜。”潘善助坦言,每次搞活动,为了营造声势、扩大影响,都要请各种各样的媒体来为活动做宣传报道,包括报纸、杂志、网站甚至广播、电视台。以前潘善助总是想,如果协会自己有个有点规模的媒体,那该多好!现在终于“梦想成真”,协会有了自媒体,就有了自己可以掌控的宣传阵地,从宣传内容,到宣传方式,到宣传规模,一切都尽在掌握。

书法艺术“涨粉”的秘密

书协新媒体从2014年年底起步,经过10个月的努力,到2015年10月,订户数突破一万大关。潘善助说,在这10个月里,他的内心其实一直很纠结。每天期盼“涨粉”的日子真是难熬,有时一天只涨了几个,有时几天只涨了一个,有时甚至还会往回“掉粉”。当时,他的计划是,努力一年,达到粉丝3000,第二年再涨3000,第三年可以达到一万。没想到,结果通过10个月的努力,粉丝量就突破万人大关。于是信心大增。到2016年4月,仅用了6个月时间,粉丝又涨一万。接下来3个月里涨了一万、2个月里又涨一万……

这些数字的增长,与书协同时期的一系列活动密不可分。

例如书协将2016年的工作计划做成帖子,在微信公众号上予以公布,搞了一个名为“你提建议我发奖”的活动,请广大书友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应者踊跃,效果很好,并且因此增加不少“粉丝”。

周慧B书法展也是一个“涨粉”的契机,通过她巨大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公众号也吸引了不少粉丝。

“丑书”代表性人物沃兴华是个有争议的艺术家,有人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也有人将他贬得一无是处。书协的微信公众号大胆地连续做了45期《日新录――沃兴华一日一贴》专栏,引来了很多专业人士,业内非常权威的“中国书法网”也期期转载。

现在无论是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在职的年轻白领,还是中小学生,私下跟人学书法的例子猛增。

在潘善助眼里,书协微信号的“涨粉”归根结蒂还要归因于书法艺术的粉丝在最近几年里的大幅增长。去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组织了300名员工,每周请书协的专业书法家上门授课,浦东浦西分设若干教学点,一年后,教学成果展办得像模像样。

潘善助认为,眼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全国收入排名第一的上海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五万元,可支配的钱多了,文化消费的比例就会随之提高,从而琴棋书画这类对人的内心修养、审美水平有较显著提升作用的文化消M就会渐渐成为大家的热选。整个社会氛围有从浮躁走向宁静安逸的需求时,崇尚“用毛笔写字”这样典型的慢生活方式便成必然。

熟悉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现状的潘善助说,1963年浙江美院开设了全国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截至去年全国开办书法本科专业的大学已经超过100所,这是最近20年高等书法教育高速发展的结果,包括艺术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高校,甚至包括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财经类专业院校都开设了书法本科专业。此外,有书法硕士学位的院校超过60所,有书法博士点的也超过20所。书法高等教育的兴盛,带动书法艺术整体复兴的贡献是很明显的。原来书法艺术的传承大多是通过展赛发现苗子,然后比较倚赖书法家的师徒传承,有了“学院派”之后,他们可以在书法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方面作出更多贡献。另外,大学教育起来了,有些中小学书法特长学校也就看到了希望。

上海还有一支规模不小于数百人的年轻“海漂书家”队伍,他们在上海谋生的主要手段是教小孩子写字。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到,如今青少年书法教育市场确实有着不小的需求。

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书法艺术“涨粉”的一个因素。比如互联网和新媒体前所未有地提供了大量视频,在动态的书法创作教学方面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视频可以很好地提供非常理性的切片式的教学方法,大大方便了书法的自学。还有卷帙浩繁的古典作品,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无限空间得以充分展示,创造了大量学习者对书法作品和理论知识接触的机会,这都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上一篇:构建面向客户的“经营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一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