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族文化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以隆安县雁江镇为例

时间:2022-10-18 01:15:55

利用民族文化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以隆安县雁江镇为例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异域旅游称为众多游客外出的首选,感知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等等已经成为现今旅游消费的主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旅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旅游形成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一、隆安县雁江镇的旅游资源现状

“雁江镇位于隆安县北部,全境呈长方形,东西走向,东西横距18公里,南北纵距9公里,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全镇人口将近3万人,主要有汉族、壮族、瑶族,壮族超过98%。该镇拥有独特的骑楼文化;浓厚的打铁文化;诱人的美食文化和秀丽的自然景观。民国23年《隆安县志》载:隆安‘木井有七,潭利一、潭宏二、潭色二、潭念一、立岜一。’经查今尚存5个:潭色屯2、潭念屯1、潭宏屯1.立岜屯1。前四个在雁江镇福颜村,后一个在杨湾乡西安村。”现今雁江镇福颜村潭宏屯的木井保存尚好,水质清冽,流淌不息,村民至今还饮用。雁江镇坐落于右江河畔,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天都有船只在渡口接送河对岸的村民来往穿梭,成一道风景线。在下游拦截建成的金鸡滩水电站,使雁江镇边的右江河水域成为主要的储水库区,水面广阔,历年端午节,隆安县都在此举办赛龙舟。

二、雁江镇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足

雁江镇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稻作文化、打铁文化、骑楼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等等,但是为外人所知的不多,在网络上,有网友称为这是一个被遗忘了的古镇。雁江镇是一个壮族聚居区,壮族本身是一个有独特文化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十分的丰富,但是这种独特性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被人所遗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手工打铁技术也受到强烈的冲击,80、90年代的红火的打铁文化逐渐衰落。

2.政府部门关注力度不足

隆安县内相关领导部门班子,曾就雁江镇利用金鸡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提出建议,一是规划建设江边花园,二是利用雁江镇作为储水的住库区,开发水上乐园,结合古镇骑楼优势,形成配套的旅游观光产业。但直至现在,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案落实,雷声大雨点小。雁江镇塘埠屯70岁老人何馨祖告知笔者,解放前后,快到春节的时候,在江边码头,买卖蔗糖和青菜的真是人山人海,现在是寥寥无几了,对于政府部门利用水资源进行开发,虽说搞水上乐园,但是地处偏僻,没有人来。雁江镇那瓜屯打铁文化浓厚,但排斥外来人进行采访宣传,究其原因是,当地人认为记者都是为政府说话的,只说好话。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010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人山人海,但是停车却是一个难题,狭小的街道,车辆进出困难,车辆停放只好借用当地中学的操场空地。雁江镇作为古镇,街道保留以前的风貌,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住宿、通讯等相关服务尚未跟上。到其它景点的车少。与旅游观光相关的配套设施欠缺。骑楼作为商业和住宅一体化的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部分楼是搁置不用的,可利用空闲的骑楼开发有当地特色的农家旅馆。

4.旅游资源缺乏规划整合

雁江镇的旅游景点丰富,但是缺乏进行统一规划,分布零散。随着近年雁江镇在端午节时举办龙舟比赛,借此赛事不少游人来到小镇,但是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屹立于小镇上的骑楼、古道、流水等等,但是对小镇的其他资源如西秀山、孔明井、示范农业田那文化稻作基地等知之甚少,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观赏旅游线路,使该镇的旅游的整体形象不够鲜明。

三、对雁江镇以民族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1.加强政府在民族旅游中的调控

钟敬文指出“民俗大多数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其中糟粕和精华都有,如何利用旅游展示民俗,吸引游客,宣传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民族旅游开发中,政府部门要加强调控,起牵头作用,既要继承壮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已经方案的设计落实要与时俱进,可设立专门文化组织机构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

2.围绕特色文化为中心发展旅游经济

特色文化是民族旅游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民族旅游必不可少的灵魂。“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规模、品味、特色和开发水平,不仅决定了其吸引异域旅游者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实现跨地区旅游联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特色文化是民族旅游中的支柱,在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挖掘出雁江镇的壮族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等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对骑楼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并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加强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不仅仅是拓展民族旅游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的良好途径。把用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手工艺品和地方资源挖掘出来,也可根据游客的心里创造出符合对方审美需求的小物件。对骑楼建筑进行保护和开发,楼上可设计为农家旅馆,不仅满足游客的居住体验,也加长了滞留的时间和消费空间,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4.转变观念促进民族旅游可持续化发展

古语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不可坐着等游客主动来临,应主动出击。发展旅游经济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行宣传,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通过政府主导与当地人的配合,协调规划发展,形成全方位、多样化的宣传活动。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要取之有度,不可竭泽而渔,民族旅游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弘扬和民族聚居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民族共同体和民族社区的发展,增进不同民族间实现平等和本民族后代的利益,能保障民族旅游长远发展的旅游方式。”

参考文献:

[1]隆安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9

[2]隆安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610

[3]转引自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

[4]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9

[5]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06

上一篇:精益思想及其在制造行业的应用 下一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产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