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时间:2022-10-18 12:47:38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对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96例子宫肌瘤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8例。分别口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改善程度与A组基本相同;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剂量为12.5mg/d的米非司酮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高剂量给药基本相同,并能够有效克服由于服药而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关键词】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为了对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子宫肌瘤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发病原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更好方案,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能够避免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6例患有子宫肌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这四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6例患有子宫肌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48岁,年龄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30.7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7年,病程最短者8个月,平均病程2.4年;B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47岁,年龄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32.2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8年,病程最短者7个月,平均病程2.2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96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25mg/d坚持治疗一个月)进行治疗;B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d,坚持治疗一个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改善程度与A组基本相同,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处于育龄期的妇女一种最常见的生殖器良性肿瘤,以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导致该症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但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临床认为孕激素与子宫肌瘤患者的发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该病患者大多数为生育年龄妇女, 导致该病发病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 但相关研究已经充分证实子宫肌瘤在生长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患者卵巢中固醇类雌孕激素[2]。米非司酮是一种通过合成而得到的类固醇类物质,对孕激素有着相对较强的拮抗作用,并且对糖皮质激素也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米非司酮与孕激素的受体结合的能力是其他孕酮的10倍左右[3]。米非司酮在占据孕酮的受体之后, 对孕激素能够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使肌瘤生长的速度进一步减慢;同时它在占据孕酮的受体之后,可以使血清中的孕激素水平升高,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可以起到负反馈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减少卵泡刺激素(FSH)的分泌量,使患者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可以保持在卵泡期的水平,抑制排卵,使孕激素的水平明显下降,对肌瘤的生长速度起到有效抑制作用[4]。

总而言之,采用剂量为12.5mg/d的米非司酮对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高剂量给药基本相同,并能够有效克服由于服药而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使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 黄水莲.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75例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16):353-354.

[2] 詹美色,翁如林,刘瑞爱.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787-1788.

[3] 孙梅,朱国璋,周丽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孕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33(14):216-217.

[4] 卫爱民,任慕兰,陈锡玲,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3(16):370-37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情况比较[n/(%)]

上一篇:门诊药房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 下一篇:脑外伤致脑积水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