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的潜力探析お

时间:2022-10-18 12:25:09

沾化冬枣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的潜力探析お

摘要:结合了沾化冬枣产业在北方地区建设的背景,针对沾化冬枣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及市场品牌等方面探讨了完善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沾化冬枣;北方地区;发展潜力

1 引言

“沾化冬枣”是20世纪80年代在沾化县被发掘的枣类晚熟珍品,是冬枣中的极品。其个体大,单果重平均14.7g,最大52g。果皮赭红光亮,皮薄肉脆,细嫩,甘甜清香,可食率高达93.81%,品质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沾化冬枣”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冬枣产业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本文在对沾化冬枣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影响冬枣产业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促进沾化冬枣产业在我国北方地区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意义。 オ

2 沾化冬枣产业在北方地区建设的け尘蔼

山东省沾化县沾化冬枣,源自河北黄骅境内的古贡枣园,距今已有3 000年历史,园中最年长的枣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沾化冬枣是品质优良,生育期长,又最耐贮藏的鲜食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沾化冬枣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沾化冬枣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成为了重要的出口产品。山东、河北、晋南、渭南、南疆已成为沾化冬枣的集中产区。其中南疆的冬枣不但面积大产量高,而且品质最好,其VC含量和糖份含量最高,糖份含量高达45%,比山东原产地高出2倍多,大量出口东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在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出现了以生产和经营沾化冬枣为主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以枣林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枣产业发展新格局。如山西临猗县是沾化冬枣的主要产区,发展10余年来,通过优化品系和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质量、精细加工增值。逐步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统揽全局,使沾化冬枣成为临猗县庙上乡的名品牌,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力越来越大。

河北也是沾化冬枣的重要产区,为搭建优质农产品与首都市民对接的桥梁,河北一些沾化冬枣产区农委及冬枣协会曾举办过各种冬枣产业宣传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通过政府大力推广,沾化冬枣的单价比干枣要高3倍。由于鲜食枣比干枣产量要高1倍以上,因此目前沾化冬枣比金丝小枣等干枣品种经济价值高出6倍,产业优势明显,效益突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在北方地区,沾化冬枣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市场,是因其具有发展基础好、生产条件好、市场前景好的背景特点,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1 具有大面积适宜种植枣林的土地资源

枣树适宜在紫色砂页岩的土地中生长,且最适宜在中性和微碱性的紫色砂页岩土地中生长。近年来,北方地区通过对不同开发年限的紫色砂页岩退化山场的不断改善,土壤正向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发育。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林枣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

2.2 投产早、产量高

一般在栽植后第2年单株产量为1~2kg;第3年单株产量为6~7.5kg;第4年就达到盛产期,单株产量为20kg左右,产量可达30 000~37 500kg/hm2。

2.3 经济价值及市场前景好

目前,沾化冬枣在山东产地收购价高达50元/kg,春节前市场零售价高达120元/kg,在香港市场零售价228港元/kg。虽然市场上冬枣现在品种比较多,但从品质和营养来分析,沾化冬枣是最受欢迎的。近两年在山东烟台等地所展示的商品博览会上,沾化冬枣已试销欧洲、美洲、东南亚及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外商在山东已经签订了大批的订货合同,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3 沾化冬枣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技术不完善

由于沾化冬枣效益比较高,枣农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沾化冬枣产业起步较晚,技术还很不成熟,在丰产栽培方面存在科研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种植过程中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量过大,激素超量使用等,都会造成果形异化,品质下降。氮肥施用量过多会导致冬枣中的亚硝酸盐积累,容易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酸铵。

3.2 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

冬枣大面积栽培后病虫害十分严重,而北方一些地区枣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无公害生产意识淡薄,存在滥用农药,滥用激素现象严重,化肥使用量超标等问题。无公害农产品施肥以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应该有针对性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但实际生产中,为了结大果和提高产量,枣农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中甚至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

3.3 加工技术落后,加工产品单一

沾化冬枣一直是作为初级产品投放市场,相应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深层次加工转化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有的几种加工产品,如枣汁、枣醋、枣脯等,也属于初级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沾化冬枣不耐储运,且糖度高,很适宜加工,可是由于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加工产品单一,限制了冬枣产业的发展。

3.4 品牌保护意识差

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对沾化冬枣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公布,但事实上沾化冬枣品牌保护工作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各地冬枣的上市既对沾化冬枣的市场造成冲击,也对沾化冬枣的品牌形成负面影响。近几年枣农错误地认为越青越耐储存,“采青”出售和贮藏,致使冬枣总糖量不足10%,影响了冬枣的口味和食用价值。冬枣成品化,却不能品牌化。保护品牌质量是关键。

4 完善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创新栽培技术

(1)优选早、中、晚熟品种,研发冬枣良种资源培育、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按照沾化冬枣国家标准生产操作规程,推广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建立冬枣质量检测站,强化冬枣质量监管。同时,调控沾化鲜食枣的成熟期,使沾化鲜食枣采摘上市期由1个月调整到3个月。结合保鲜贮藏新技术,实现鲜枣市场供应期由4个月延长到7个多月,达到亚周年供应。

(2)充分利用媒体教育、网络专栏、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班等培训形式,强化对广大枣农的培训;成立沾化冬枣技术专家组,切实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枣农从事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大棚冬枣、套袋冬枣、地膜覆盖、反光地膜、粘虫胶、防虫网、测土配方施肥、多阳纳米光合促长液应用、秸秆返田、春冬防寒10项新技术新成果。

(3)搞好保鲜科技攻关。冬枣采摘后易失水、皱缩、酒软或糜烂,并伴有维生素C大量损失,保鲜期短是制约冬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通过技术合作和科研攻关等手段尽快研究出经济适用、易于推广的保鲜贮存技术,使从管理、采摘、药剂处理、冷库灭菌到贮运的湿度、温度等技术成形配套,延长贮存保鲜期和货架期,彻底解决这一掣肘难题,为今后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2 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冬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按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经营,严格科学操作,优先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限制或逐步取消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生产无公害冬枣必须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少量施用化肥,施肥量要以树体大小、果实承载量、栽植密度、树势强弱等进行科学测算,必须改变以往施用氮肥过多的栽培方式。生长季可选择一些内吸性有机磷农药或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从6月下旬开始,重点抓住枣树病害的防治。可选用70%多菌灵、50%退菌特600~800倍液或百菌清800倍、波尔多液200~240倍液进行防治,各种杀菌剂要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同时,建议在产区建立生产资料准入制度,在沾化冬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严格限制冬枣生产贮藏过程中的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物质的施用,保证沾化冬枣产业的无公害生产经营。

4.3 优化产品加工

鼓励枣制品加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和市场渠道,加强与国内国际的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林大专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加强科技投入,整合民间技术及科技成果,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冬枣经销商、经纪人、运销大户和中介组织,在销售地建立连锁经营。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与农资推广部门合作,开展农资直销和技术指导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杜绝假冒伪劣现象。同时,枣农合作组织、技术协会将分散的枣农联合起来,与产前农资组织对接,统一购买,并与产后流通、营销、贮运、加工企业连接。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组织可直接进入产后流通环节,并逐渐发展成市场流通的主要力量。加强科研开发力度,研究枣产业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4.4 实施名牌战略

(1)扶持龙头企业,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信贷支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将枣农和市场连结起来,农户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冬枣,企业进行收购、贮藏、加工和市场开拓,建立起“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在冬枣产地建立起集中、统一、大型的初级市场,逐步消除各单位、各乡镇冬枣市场各自为政的局面,然后通过商、专卖店、大型超市等完善销售网络,如在各大城市设立“沾化冬枣专卖店”、开展连锁经营、中介推销,来逐步普及大众市场、进入高档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3)打造名牌商标,保护品牌质量是关键。在做好名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沾化冬枣品牌。应注意对枣农和冬枣企业进行自觉保护沾化冬枣品牌的宣传,杜绝因目光短浅影响沾化冬枣的品牌形象。オ

5 结语

沾化冬枣产业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沾化冬枣产业在北方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切忌盲目发展。应着力加强技术开发、病虫害防治、加工优化和积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以严重阻碍枣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重点攻关,使沾化枣产业步入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并举,早、中、晚熟及鲜食、制干和加工品种合理搭配的,经济、社会、生态3大效益兼顾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吴俊本,王素芳.沾化冬枣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安徽农业科学,2007(2):18~19.

郑 军,孙宪芝,韩祥铭.沾化县冬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06(2):71~72.

郭庆宏,张学乐.沾化冬枣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山东林业科技,2000(4):32~33.

上一篇:浅谈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发展及原则 下一篇:《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