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错误”当做数学课堂的教育契机

时间:2022-10-18 11:02:46

把“错误”当做数学课堂的教育契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 课前铺垫错误

学生对新知理解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强调,总有学生一错再错。教师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展现生动活泼的课堂。

1.显示错误,防患未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老师主动出示题目显示错误,让学生议错、辨错,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在他们落入“陷阱”并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辨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吸取教训。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故意错误,引起质疑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结果答案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说:“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还有的说:“我们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老师说:“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于是这位老师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难道书上的结论有错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说怎么办?”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圆柱太大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一个大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老师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

二、课中捕捉错误

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1.善待“错误”, 显露思维

教育家卡尔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担心同学耻笑,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关注“错误” ,引导辨析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也忽视了错误的价值。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 “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让他们自己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3.将就“错误”, 因势利导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错误。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铅笔有30支,比圆珠笔的3倍多6支,圆珠笔有多少支?”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30+6;②3×30-6;③(30+6)÷3;④(30-6)÷3;⑤30÷3-6;⑥30×3+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④是正确的。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反思错误

1. 学生反思,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

2. 教师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课堂上,有些学生的错误是你根本预料不到的,有些是在课堂上来不及处理的,在课后要静静地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知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审视自己,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了巩固理解新知,我将搜集的典型错例制作成选择题、连线题、问答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的题型进行对比练习、强化训练。同时,通过写教后小记等形式获得反馈信息,进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反馈策略。

总之,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的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上一篇:试谈影响英语单词拼写的因素 下一篇:高校毕业生质量调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