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欣然走进中学生活

时间:2022-10-18 10:30:27

初小衔接,欣然走进中学生活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小衔接教育格外重要,意义深远。只有衔接得自然,学生才能带着憧憬与向往,欣然走进中学生活。北师大版本《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了“中学生活早知道”一课,旨在让小学生信心百倍地走进中学生活。

一、毕业激疑,憧憬中学生活

临近毕业的小学生对即将迎来的中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他们希望在中学有更好的表现,取得更理想的成绩,获得中学老师和中学同学的肯定。然而,小学生对中学生活比较陌生,他们只是从别人的描述中对中学生活有一些表面认知。至于中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等与小学有什么区别,小学生并不了解或只是片面了解。

在教学“中学生活早知道”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思考小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自己对中学生活并不了解。其次,我让学生畅想中学生活。有的学生认为中学校园很大,有的学生认为应了解中学校规,有的学生想知道中学里好学生的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学生活呢?学生提议到附近的中学进行采访。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有关中学生活的话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中学课程”“中学校园”和“中学教师”等探究主题,最后指导学生设计采访提纲、进行小组分工。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价值。其意义在于,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1]。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学生顺利进入中学做准备。在学生采访之前,我给附近某中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详细提出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安排,不仅获得那位中学校长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更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探究解惑,走进中学校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其实,学生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并总是怀着探秘的热情走向新生活。就这样,学生走进中学校园,开始探疑解惑的采访实践。

1.集体活动,了解中学概貌

到达中学,校长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整体情况,政教处主任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荣誉室,观看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光荣榜。教师耐心解答学生的询问,消除学生对中学生活的胆怯心理。一个学生询问一位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您怎么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回答:“学习不好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想学习,又不干扰别人学习的学生,我会对这类学生降低学习的要求;另一类是自己不想学习,又干扰别人学习的学生,我一般会找这类学生的家长谈话。”另一个学生询问一位体育教师:“中学有许多课程,会不会没有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那位体育教师说:“不会。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都会举行一些活动,例如篮球赛和足球赛等。学生有时间参与这些活动,这些活动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

2.分组活动,深度探密校园

接下来是学生分小组采访。在中学教导处,“恒心”小组的成员拿出《小学课程表》和《小学作息时间表》,教导主任拿出《中学课程表》和《中学作息时间表》。通过对比,大家发现:中学的课程增多、课时增加。后来,“恒心”小组的成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教导主任为我们分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差异。在小学是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为重点,到了中学,学科增多,学习负担加重。因此,进入中学后,务必要注意听讲,认真做笔记,提高自学能力,注重课外学习。”在初一年级的英语课上,“星光”小组的成员认真记录,并在课后对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采访。后来,“星光”小组的成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在讲评试卷方面,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存在差异。中学老师主要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并且一道题老师最多讲两遍,不会再讲第三遍。在考试方面,中学和小学也完全不同。中学的考试注重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学生进入中学校园和中学课堂,与中学教师和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就这样,学生了解到小学与中学的诸多不同,为日后成为中学生做好各方面准备。

3.交流汇报,解密中学学习

中学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此,我专门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汇报。

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仅能发现信息资料的价值,而且能很好地为己所用,赋予信息资料以新的生命,使之在自己的活动成果中体现出新的价值[2]。学生小林在研究日记中写道:“我来听数学课,中学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虽然中学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令人钦佩,但太快的讲课速度让我较难接受。我该怎么办?”可见,学生捕捉到信息点后形成了新问题,我及时告诉学生:“要听懂中学老师的课,就要事先预习,每次带着疑问进课堂。只有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学老师的授课内容。”

课堂不仅是教室,教材不只是课本,学校所有的空间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例如网上课程资源的检索与交流已逐步变为现实[3]。学生小郑在交流汇报时指出:“中学不同于小学。在语文课上,中学老师不是逐字逐段地分析文章,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课上,中学老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学生小苗这样描述:“小学和中学相比有三点不同。第一,小学是班主任全天跟班,中学主要靠班干部管理。第二,中学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除了要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还要培养自学能力。第三,中学的作业量较大,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写作业大概要用2小时左右的时间,周六和周日写作业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参观中学学校,探密中学生活,不仅是为了顺利实现初小衔接,为学生欣然走进中学做好心理准备,更是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未雨绸缪,规划中学生活

通过参观和采访,学生对中学生活有了一定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设计中学学习愿景。

在设计中学学习愿景的过程中,我放手、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做,他们的表现真的令人欣喜。学生小陈在自己的中学学习愿景中写道:“我现在是班长,升入中学后,我还要竞选班长,暑假就要写好竞选报告。成为中学生后,我会继续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并带领班上的新同学一起创建文明集体……”学生小高在自己的中学学习愿景中写道:“升入中学后,学习更紧张,因此一定要提高自学能力。另外,每天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早点睡觉,这样第二天上课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实践证明,只有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学习活动的取向,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获得进一步的道德认识。这次实践活动让我看到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信心满满。

参考文献:

[1]梅桃源,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清.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上一篇:每个学生都是“天之骄子” 下一篇:小学德育新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