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五大”格局下内审人才培养初探

时间:2022-10-18 10:04:45

“三集五大”格局下内审人才培养初探

【摘 要】随着公司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ERP的上线应用,内审人员必须适应公司“三集五大”格局下的新的经营模式、核算方法、流程处理、业务融合衔接,才能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为适应“三集五大”格局下的审计人才需求,笔者从内部审计开展情况特点入手,总结提炼出内审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以此来阐述探讨“三集五大”格局下的审计人才培养。

【关键词】内审;人才;培养

随着“三集五大”格局的建立,内审职能正在由过去“查错纠弊”的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ERP的上线应用和SG186系统应用,对内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近几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特点

1.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内审流程

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注重审计过程控制,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从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检查与考核的主要环节入手,理顺管理流程。实施的审计项目在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效果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适应新格局下的审计转型需求

审计工作紧扣转型思路,定位更加准确将风险理念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查找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在审计实施中通过符合性测试和穿行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中,注重从风险防范、提高绩效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实现了由过去的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性转变,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增值服务。

3.在审计手段上不断创新,尝试开展非现场远程审计特点3.审计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

目前,我们主要应用国网公司统一推行的国家电网审计作业工具Audit MIS系统、ERP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国家电网审计作业工具成为我们实施审计项目作业的有力助手,该工具主要功能为财务数据采集、查询、分析等,使用该工具可以财务数据的审查为依托,查找关键业务环节以及筛选抽样,对数据分析汇总,查找经营风险点。审计作业工具的应用使审计方式更多元化,由现场审计转变为非现场——远程审计;ERP审计系统实现了在线快捷查询、对关键业务环节的在线监督及风险点分析,使审计监督可控、能控、在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可通过审计项目子菜单快捷查询审计成果,基础信息子菜单查询工作报告、会计信息、技术经济指标、年度经济活动分析等经营管理信息,提高了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审计工作尚需改进的方面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夯实审计基础工作、规范审计程序、手段创新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公司进一步强化管理、稳步发展和外部监管日益加强的局面相比较,许多方面亟待提高和改进。突出表现在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审计重点把握不够准确,审计深度不够,原因分析不够透彻等过程因素,导致审计报告在报告内容、问题定性、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还存在不完美。缺乏对有关管理经验和控制有效措施的总结,全面客观进行评价仍有一定差距。

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下,审计项目实施要适应新的经济业务背景,结合审计转型要求,在内容上要向风险防控审计转变,方法上要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方式上要向离任与任期届中审计相结合转变。在做到“离任必审”的同时,继续探索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和其他形式的审计。重点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和企业潜在风险等作出评价,促进公司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和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

针对以上内部审计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我们深知,内审人员素养是审计项目质量的灵魂所在,内审人员只有适应公司“三集五大”格局下的新的经营模式、核算方法、流程处理、业务融合衔接,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保健医生”,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三、电力企业内审人员应具备的特别素质

内审人员除具备基本素质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内审工作所需要的特别素质。第一,要有职业敏感性。在审计实践中,不断锤炼业务能力,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第二,要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判断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判断,不能仅仅拘泥于财务数据本身,而应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提出企业发展的建议;第三,要有深邃洞察力。在敏感性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分析、判断,提升洞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内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三集五大”格局下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初探

1.注重以审计项目为依托的审前培训,提升内审人员履职能力

在审计项目现场实施前,注重以审计项目为依托的审前培训,来提升内审人员履职能力。从优化的审计项目工作流程入手,紧紧抓住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审计核查的事项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进行审前培训,使以项目为依托的审前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审计人员思路清晰、缜密地开展审计工作。改变过去要对审计方案进行较长时间地讨论,对审计重点把握不清,对审计内容进行较长时间思索的过程。可以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尽快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实现与现场审计良好衔接。

2.通过审计案例分析培训,提升内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将审计项目全过程融入审计案例,积累审计素材。在每个审计项目进行中,随时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方法、手段等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为编写审计案例打下坚实基础。现场审计前,通过分析确定审计项目重点,确保审计方案质量;现场审计中,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确保审计报告质量;现场审计后,认真做好该项目分析,提出评价意见,确保意见和建议质量;定期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存在的风险,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确保审计服务决策的质量。

采取案例评析、模拟现场审计、制度宣贯、互动讨论等多种灵活有效形式,可最快捷学习掌握各部门业务流程、工作要求、关键控制环节,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内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做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督。

3.注重审计手段信息化培训,提升审计时效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SG186系统中成熟软件已在公司全面实施,覆盖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和人资管理等领域。ERP的上线应用,为提高审计工作时效性和穿透力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和平台,使非现场审计和审计关口前移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推动审计工作水平提升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内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熟悉经营业务的同时,还要掌握信息化背景下的业务流程处理,业务处理信息化目前已实现“四项功能”,即信息共享、关口前移、全程控制、在线监督。信息共享就是要与财务、工程、物资、营销、设备管理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紧密衔接,与所属单位通过一体化数据交换平台有机贯通。关口前移就是要依托SG-ERP工程,实现审计管理与各项业务的融合,把审计要求纳入财务工作流程,完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全程控制就是要借助ERP业务审计系统,从事后审计向源头审计、过程审计延伸,实现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风险可控、能控、在控。在线监督就是要探索在线审计和预警分析,加大实时审计监督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与穿透力。

4.以审代培,优化审计资源

内审人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以审代培,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除自觉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要广泛涉猎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行业基础知识,深谙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政策法规,了解和掌握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者的识别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和建议的能力,以满足开展现代审计业务的需要。

在“三集五大”格局下,要加大在岗培训的力度,把培训作为一种管理和工作模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需要在审计实践中不断磨砺,践行、勤学、善思,让学习成为内审人员的生活习惯和必然需求;同时,也要不断拓宽实践锻炼的渠道,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开发内审人员的潜能,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以适应“三集五大”格局下的审计人才需求,更好地为企业健康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张洁(1969-),女,河北深泽人,高级经济师,经营审计,曾从事电力营销管理、工程审计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以及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工作。

上一篇:我国线上零售商的价格竞争分析 下一篇:创新高端人才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