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敏:奇特梦幻的缔造者

时间:2022-10-18 09:52:08

一束束耀眼夺目的光,这种通过视觉体验得到的经历是珍贵且值得记忆的。与我们视觉活动同时发生的,许仲敏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我们只得不断地返回到自己的瞬时记忆中去寻找刚刚看到的事物,无论是从视觉还是感觉上,他的作品都像是一件新科技的展示品。

艺术家许仲敏自2004年从英国归来后,在很多重要展览中展出了其令人惊叹的系列机械雕塑装置作品,如《转山》、《蛋形》、《隧道》、《云》等,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深思。许仲敏的作品承载着对生命的神秘及现实世界多层面的思考和感悟。我们来到许仲敏的工作室,刚进入院子看似是一个不锈钢加工厂走进房间,许多不锈钢的小人都在桌子上摆着,还有一些他的作品在这个很大的空间中摆放着,一个大铁门拉开半透进的阳光照射在里面,显得我们像要进入一个及神秘又魔幻的空间中,几个巨大的作品放置在空间当中,好似是等待中的巨大玩具,让我们充满了奇异的幻想。初见许仲敏,他带着眼镜,是一个很时尚的人,他年纪中上但是看起来与年轻人相当,精神气爽。梳着极短的寸头干净利落,特别像他的本人爽快干脆,他的热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自然。他的作品如同他一样带有时尚的符号和梦幻的绚丽。而许仲敏却说他的作品中含有的是一种凄美。

艺术家许仲敏,他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幻觉,他在玩我们的知觉,给我们带来无法完全理解的现象和无法抓住的感觉。

机械装置是他巨大的玩具

许仲敏的观念源于两个文化传统资源:一个是受启于传统仪式“转山”;一个是来自建筑师巴克明斯特-福勒发明的网格球顶建筑。这二者的结合在他早期的作品《转山》得到了充分体现。转山是一种藏传佛教中的仪式,意为朝圣冥想之行。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朝圣者会花上几天,甚至是几个星期沿着顺时针方向围绕着一座或几座圣山行走着,冥想着、祈祷着,并以此获得心灵的愉悦和幸福。在藏传佛教中,佛性是超脱于所有精神晦的一种存在;是一个据说与“空无”这一共同认知的概念交融一处的获得一种永世极乐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的实像的本质。许仲敏作品中的徒步行走展现了一种非特定文化特征,它在信仰中的古老文明与当下我们不断追寻的现代性之间搭筑起了一座桥梁。

2004年创作了《桥》是他的第一件机械雕塑,也正是从《桥》开始的一系列作品,让人们认识了许仲敏。该作品展出于西安,天花板上悬吊下来一件长长的水平雕塑,向前行进的一纵队小人儿十分显眼,他们让观者感觉到这是一支没有尽头的队伍。在中国桥是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门类,桥不仅是架在河上或山脊上方便人们通过的建筑结构,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的符号,作品中嘀嗒声代表着时光的流逝。许仲敏在作品中清晰地探索了对“时光流逝”这一观念即直接又具有隐喻性的运用方式,在他的艺术发展中,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深化时间主题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隧道》也是线状作品,是一件由三条隧道组合而成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很多小人儿在隧道中前行,但是就在这三条隧道本应交汇的地方,却总不能重合或对接,它们永远都在逃避对方,或迷失彼此。

《蛋形NO.1》作品。这件作品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蛋形球状物,它以分开的金属拱体为框架,里面装有许多运动组件和电子活动装置,整个作品被闪烁的光照得通亮。在里面的一层中,巨大的金属蛋从中间打开,在快速、连续且闪烁的银光的照耀下,一个个发光的人形不断地进行着缓慢且僵硬的运动。

经历是塑造成功的关键

许仲敏说:“个人经历对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来说太重要了,这意味着他做事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年他的作品,更能诠释他从四川到北京、北京到伦敦,再从伦敦回归北京的艺术状态。许仲敏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在四川艺术家中大多数的艺术家都从事油画创作而许仲敏是四川艺术家中屈指可数的做装置创作的艺术家,他说:“个人的经历决定他做作品的方式。我是89年离开的四川来到北京做自由艺术家,那几年画版画也画点油画,但大部分时间是跟玩儿摇滚在一起。”

1992年,许仲敏移居英国。他说:“现在回头看当时移居英国对我个人的创作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他在伦敦的12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由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开始而持续受到国际艺术界关注的时期,他说”在英国的文化里面有一种东西我接受了它,就是保持距离。从小到大一直在集体文化里,只有那12年是一个人,把自己看得更清楚。相比国内艺术界的热闹,我在伦敦好像有点偏远,但是也是好事,没有一下子被卷进来,脚步慢一点,可以寻找更合适自己的方式。”

他在英国期间,作为外来艺术家,他要坚持继续创作是一件艰难的事。许仲敏回忆,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找到了平静的心态和重量感。他说:“我在英国那些年获得的最重要的经验,是能意识到自己作品最好的品质应该在哪里,然后把握住。到伦敦一年后,我中间曾去巴黎待过一年,感觉巴黎的当代艺术缺少在伦敦能感受到的那种潜在冲击力,许仲敏说:“他相信走多少路,就看多少东西,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个艺术家,其作品可能变换很多方式来呈现,但是内心轨迹一定是延续的。”2004年回到北京后,他在国内完成的第一件机械装置作品就是《桥》,在西安展了。那是一座用钢丝晃悠悬吊在空中的水平雕塑,一纵队小人在桥上无休止地行进,有方向而无目的,循环往复。通过机械和光束的设计,他让观者感觉到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队伍以及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进行。他说:“我不想在作品里面传达对社会和文化的简单判断,我要的是对大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感知。《桥》是一个时间的符号,他后面的《转山》系列《蛋形》系列一样,实际上又回到我非常早期对生命本体的关注。我曾经去过藏区写生,藏传佛教对生死轮回的思考给我特殊的体验。我们在很偏远的村落里,每天爬到山上看朝圣者在山下沿着顺时针的方向转啊转啊,这种场景还有他们摇动手中经简的样子,在有了不同的经历后,早期这些体验突然和我碰撞上了。”

作品延续童年趣味

每个人的童年都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经历有重要的影响,当许仲敏跟我聊起他小时候。他有个喜欢拍照的父亲,小时候家里常有一整抽屉的120相片底片,7岁那年他突发奇想,有一天偷偷把那些底片都用醋泡白了,接成两个轴卷起来,装进掏了洞的盒子里,然后把小朋友们请到澡堂子里去看他制作的“小电影”。

30年后,他在伦敦完成的那些电影和行为短片,在北京最终得以放大实现的巨大的装置模型,何尝不是这些童年的手工游戏的趣味延续――无论从视觉还是感觉上,他的作品都像是一件巨大的玩具。

上一篇:混合方程式 下一篇:昂贵的梦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