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跳族”:“半年之痒”谁之过

时间:2022-10-18 09:32:09

几年前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一毕业就失业”,广大青年网友用它来戏称找工作之难。而就今天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时局变幻,大学生就业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利用毕业前的实习期就已经提前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从这看似大好的就业背景下很快又走出一个新的极端浪潮――“跳槽热”,从而也滋生了一类新的人群――“闪跳族”。

闪跳族,也有人把他们形象地称为职场中的“跳跳糖”,用来形容那些工作不到一年就另换工作的人。这个群体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体,二是把跳槽当作一种习惯。他们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一次又一次地跳跃于职场之间,并且乐此不疲。

由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而且基本是主动离职,占到离职人员的98%。而相比于2010届大学毕业生,报告显示有三成201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没有更换过雇主。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与“跳”这座天平上已经明显偏向于“跳”这一端,而“闪跳族”的跳槽频率也已经由一年缩短为半年。

大学毕业生晓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贸易公司做销售,然而工作了仅三个月她就选择来到现在的公司做行政。她跳槽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第一家公司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好,她不想继续留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中。谈及以后的打算,晓蓉最近又有跳槽的想法,她说一份工作不可能做到老,总要趁着年轻换换新环境,尝试不同的工作,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其实,她的第二份工作时间也才刚刚超过半年。

纵观整个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做法与看法也都大同小异。在他们眼中,找工作就像谈恋爱,多找几个才能找到正确的那个人,所以跳槽也无可厚非,只要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刚开始频繁换工作也无所谓。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恋爱消费的是青春,在一次次尝试后积淀下来的是成熟;而跳槽消费的是诚信,特别是当频繁跳槽成为一种习惯后,最终只会得不偿失。诚然,人际关系、薪资水平、个人发展空间都可以成为跳槽的理由,但是这些理由的背后都得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付出。求职过程中,在一个板凳还没焐热之前立马又去坐另一个板凳,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新鲜感与快速的提升,这与妄想不劳而获有何区别?跳槽确实可以提高工资水平,可前提是职场忠诚度要高;跳槽也可以帮助扩大人际圈,但是你得先给人脉网络打好基础;跳槽也能够帮助你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但这也是建立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的前提下。没有之前在岗位上踏实地付出又何来积淀?而这些积淀恰好又是跳槽的资本。

在“跳槽热”兴起之际,大家也都在讨论这“半年之痒”背后的原因。然而无论是认为大学生跳槽源于职业规划做得不到位、急功近利的心态、生计问题,还是觉得“导火索”是找工作“靠关系”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看重经验而不愿选用新人,大家在思考时是否局限于从孤立的角度看问题?大学生“闪跳族”队伍的壮大,根源或许不在大学生身上,也不在用人单位身上,而是在于大学生自我要求与企业需求错位,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近几年大学生的频繁跳槽给用人单位带来了管理难度和招聘成本损失,他们已经把招收应届毕业生当成一项“风险投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头怕”的局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谨慎,门槛越设越高,而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又不会降低,最终导致了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发生。

学校的培养方向与现实工作需求的不匹配也是一大原因。

“大学生什么都不懂,所谓学历不过是一纸证书。”广东佛山一家装饰材料公司负责人直言。去年他的公司招进两名名牌大学毕业生,干劲十足,却“纸上得来终觉浅”,虽有专业知识,却仍要经上岗培训从头做起,这让他十分头疼。

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共同担忧的问题。当今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以成绩为标准,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而从用人单位长期的需求目标来看,大学生的能力仍然排在首位。也有不少大学生坦言,书本上的知识很难应用于平时的生活里,大学里的讲课模式仍是“老师为主,学生旁听”,因此他们很少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所以当大学生从象牙塔直接迈入工作岗位时,不免会有些脱节。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宗旨是否一致,也是当代大学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大学生跳槽并不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但是在如何权衡“就”与“跳”之间的利弊关系时,也许还是需要这些职场新人慢下脚步冷静地思考。而对于一些“闪跳族”难以忍受的“半年之痒”,在需要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共同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引发对当代高校教育模式的思考。

上一篇:一菜一世界 亚洲食客途鉴Ⅰ 下一篇:借节生财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