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出夕阳下的华彩

时间:2022-10-18 08:51:57

抖出夕阳下的华彩

放下《八小时以外》编辑的电话,我的心一时还无法平静,真的要去采访啦!再也不是校园里拿个小本到处听会议记录的校园小记者啦!再也不是只能自己码字自己看、独自倾诉谁人知的文学小青年啦!再也不是只能默默看着杂志却苦于不能参与其中的小读者啦!怀着一份激动一份忐忑,一份喜悦一份紧张,我走近这群活跃在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老年空竹健身队。

冬日午后的阳光静谧、安详,相信不少老人正躺在藤椅上品茗,享受午后小憩的恬静时光。然而,我们今天要采访的却是一群不一样的老人,他们用手中小小的空竹,抖出了层出不穷的形态和曲线,抖出了灵活矫健的康健体魄,抖出了广播、电视中的频繁出现,更抖出了一支津门谁人不矢口谁人不晓的老年空竹陡身队。

一行人还未走进树丛掩映下的活动场地,那阵阵空竹的闷响早已牵动了我们的视线,透过树丛锁定在那些灵活、舞动的身影上。真可谓,抖出了天,抖出了地,抖出了这缤纷多彩老来乐,抖出了这发挥余热幸福天。

抖来的老有所乐

老年空竹健身队队长张宝树是一位五十岁开外有着爽朗笑声的爷爷,一见我们到来,忙招呼着这个空竹大家庭迎接我们。一下子,我们被和蔼的爷爷奶奶们围住,问长问短。张队长介绍说,这个空竹大家庭平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最年长的力十二岁,最小的只有五岁,退休前有教授、演员、医生、军人、工人,几乎涉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但是,就是这小小的空竹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紧密联系到一起。他们从最早三五人的兴趣小组,发展到如今这个远近闻名,有着四十余名固定成员的老年空竹健身队,一路走来,大家经历了许多,但不变的是这帮老伙计老朋友的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每天下午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活动时间,没有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没有会费,有的仅仅是人手一个的空竹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坚守。说这话时,张队长眼中闪现着自豪的光芒。

抖来的身心康健

我们注意到老人们都穿着很少,有的仅仅是件毛衣,但飒飒飞转的空竹使他们面色红润,动作灵活。王家俊爷爷,这位笑起来眉眼弯弯,嘴角上扬的老年空竹健身队的元老级人物,一路见证了健身队的发展与壮大。据他介绍,空竹队里原来很多成员都得过脑栓塞、腰间盘突出、肩周炎等毛病,但自从抖空竹后,很多人的症状都得到减轻甚至完全康复。因为形、神、意、气为抖空竹的四大法宝,更是健身养性的四大因素。在抖空竹时,人上下肢各关节、颈椎、腰椎都在运动,以带动身躯的移动及两臂的舒张。正是这样一种需要全身各部位协调合作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㈨:同能力,还可以促进脑部发育,提高灵敏性。对空竹运动的坚持与执著,让这群老年人收获了快乐与健康,也越发让这群老年入对空竹运动如痴如醉。面对我们的镜头及采访,王爷爷显得有些羞怯,但他手中的空竹却抖得虎虎生风。在他容光焕发的脸上,我们读到了这群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乐观及豁达。反观我们自己,面对生活的坎坷与不顺,多少次都选择了逃避与退缩,而没有迎难搏击风雨的勇气,看着老年空竹健身队挺立严寒冬三月,舞动传奇天地间的英姿与魄力,我的心灵被震撼了。

抖来的人生第二春

采访期间,盘丝、金蛇狂舞、紫云绕月、礼尚往来、彩云追月,这些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见的空竹特技表演就在我们身边精彩上演。老年健身队有位“业余”编导李金藻爷爷。说他“业余”,是因为他是一位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空竹高手。退休前李爷爷是河北梆子国家一级演员,刚退休时整天闷在家里,他怀念舞台上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退休让他一时间找不到方向。“这个空竹队可是好地方啊,刚退休时我特不适应,现在好了,你看我筋骨舒展了,腰板也硬了,最重要的是这群老朋友们,我们相互切磋,共同研究,真是教学相长,老有所乐。”每当有演出时,李爷爷都在忙着为大家编队形,排花样。看得出,老年空竹健身队就是他的第二段事业,第二个舞台。也许没有绕梁的唱腔,也许没有华丽的身姿,但这个舞台给予李爷爷更多的是生活的充实与精神的富足,我想这也正是退休老人所真正渴求与盼望的。

空竹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俗称“风葫芦”、“响簧”、“天雷公”、“扯铃”等,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种民间儿童玩具,最早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作为人民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空竹一直活跃在民间艺术的舞台上。但是,能像老年空竹健身队的成员这样,真正把空竹当成老年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还真是少数。空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项活动,更是一种寄托与安慰。他们每年都会去参加北京空竹协会组织的技法学习及保定的空竹文化节,与其他空竹爱好者交流、切磋,看到各位老人脸上流露出来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心中也满是感动。

采访结束给老年空竹健身队照合影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无人提议的情况下,每位老人都回身去取各自的空竹并紧紧握在手中。我想,握在他们手中的绝不仅仅是小小的空竹,更是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老年空竹健身队的精神。

对文字的热爱,让我自小就将身边的点滴记载,每一段文字都是内心的独白。这次能参加《八小时以外》的读者体验活动,更是圆了自己的一个记者梦。从前期准备,到亲身采访,再到后期写稿、编辑,每一步都是怀着无比紧张与兴奋的心情。通过这次难得的锻炼,我增加了自侈心,谢谢杂志的编辑老师们。

上一篇:民俗产业“三俗”的城下之盟 下一篇:姹紫嫣红鲟浦女简朴奇特“蚵壳厝”